摘 要:西咸新區是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突破口,已邁出了第一步。然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制約著西咸新區的發展,統籌城鄉刻不容緩。根據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西咸新區應結合自身特點優勢,以田園新區為重要角色,來展現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舞臺。
關鍵詞:田園城市 西咸新區 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9-168-02
一、田園城市理論與中國國情相聯系——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方式
(一)田園城市理念與城市、城鄉一體化
在19世紀末,歐洲尤其是在英國,由于大機器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使得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嚴重對峙,城市的環境質量逐漸被破壞,并進一步的惡化,而農村地區的發展卻停滯不前。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學者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fl,1898)在《明日的田園都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書中,對當時社會出現的“城市病”,從城市規劃和城市生活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城鄉優勢結合的理想城市——“花園城市”,即田園城市理論。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提倡的是城市——鄉村的組合,由一個被許多田園城市包圍的城市,構造一個城市群,防止大城市失控的發展,解決大城市發展中的畸形問題。通過城市與農村的互動,使得城市人享受物質文明也可以享受農村的自然田園風光,農村人民在享受自然和農村田園風光時,也可以享受城市工業化帶來的物質文明。田園城市理論的實質是一種新型的城鄉結構,核心是城鄉一體化,其目的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來解決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矛盾。它與西咸新區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原則相一致。
(二)田園城市與西咸新區
1.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關于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羧A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提倡新城市的建設,也就是建設農村城市,將城市生活的優勢與鄉村的美麗和諧環境相結合。當城市人口數量增長到一定規模時,就要重新建立一個農村田園城市。以多個農村田園城市圍繞一個中央城市的布局,形成城市集團—城市社會。通過撤離人滿城市,疏散過分擁擠的城市人口,防止人滿為患的城市格局,與此同時,改進并完善農村的服務及其功能,以減少人口流向城市,最終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使農村居民樂于生活在田園般的農村,以解決大城市的各種社會問題。
2.西咸大都市區圈層結構。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背景下,綜合考慮關中城市群的發展,結合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進一步研究中心城市帶動周邊農村發展,建設新城市,以滿足西部城市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根據大都市區域的定義和城市區域的功能特點、自然構造和管理邊界,我們將西咸大都市區域由內向外劃分為三層。
一是中央城市。中央城市是西安市六區和咸陽市兩個市轄區{1},共八區,總面積1450平方公里。它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領域,是西咸大都市第三產業的匯集地、城市建筑的集聚區域;是加快西咸水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動力和主要驅動力;是推動西咸大都市區其他地區發展的核心區域。
二是毗鄰市區。即西安市的五縣(區)和咸陽市的三縣(區,共八縣(區){2},總面積8380平方公里。毗鄰中心市區,與中央城市聯系密切,易受中央城市各功能的輻射和擴散。是西咸大都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第二圈層,也是其次要核心。同時也是中央城市和周邊郊區的過度區域,兼具中央城區和周邊郊縣的特點。
三是周邊郊縣。即共有十個縣(區){3},占地面積10565平方公里。特點是遠離中心,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受中心的輻射和擴散很弱。它是西咸大都市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促進和發展領域。
由西咸大都市圈層結構可以看出,田園城市理論和西咸新區都是城市大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產生的,其目的是解決大城市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人口膨脹、交通和環境的問題和不足。從位置上看,田園城市理論和西咸新區都集中在一個大城市,受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又與農業或耕地密不可分。同時,農村和西咸都是相對獨立的城市,有著自己的產業和功能,并分享一些大城市的工業和人口,吸收大城市的人口,城鄉二元結構都必須受到重視。由此可見,田園城市的理論和意義都與西咸城鄉二元結構有關,這對西咸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制約西咸新區發展
西咸新區屬于大西安{4}的一部分。景甜在《西安大都市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研究》中采用AHP(層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分析法構建指標體系,評估了西安大都市區城鄉一體化現狀:一是在西安大都市城鄉一體化各項分類中,經濟一體化得分是最高的,社會一體化的貢獻是次要的,環境一體化貢獻最小,表明目前經濟發展在西安大都市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一體化與環境一體化相對較小,且緩慢的發展著。二是西安大都市區域內各區縣城鄉一體化水平排名中,屬于第一梯度的西安市主城區的雁塔區、蓮湖區、新城區、碑林區、未央區,城鄉一體化的水平是最高的;屬于第二梯度的咸陽市的秦都、謂城這兩個地區是第二;而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這三年,屬于第三梯度的咸陽市的三原縣和徑陽縣是排在最后的縣。很明顯,西安大都市區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明顯低于中心梯度。
當前的西安大都市正處于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的關鍵時期,環境問題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西安要建設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首先,社會和生態環境一體化應該進一步改善,特別是生態環境一體化水平,才能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持續快速發展。其次,要協助咸陽地區和第三梯度區縣的發展,使西咸這兩個城市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方面相融合,更好地完成西安大都市地區的整體發展。
綜上所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已成為整個大西安,包括西咸新區的突出問題,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西咸新區的進一步發展將受到嚴格限制。西安市在當前建設國際大都市和“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快西咸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是當務之急。endprint
三、從田園城市理論看西咸城鄉統籌發展
(一)深化城鄉統籌體制改革
首先是清理體制中現有的障礙,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改善農村的功能和服務,減少城鄉二元經濟差距。在其管理體制、金融服務、土地利用和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機制方面進行制度改革,為西咸新區建設世界的、現代的、新型的、農村田園城市,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動力上支持。
(二)促進社會公正
“社會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基礎,是田園城市理論的重要內涵之一。在西咸新區建設田園城市中,新區政府必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注重改善民生。讓農村人口逐漸從生產生活方式上成為城市居民,同樣重要的是,要重點關注留在農村的現代農村新社區,使他們享受現代城市文明。無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每個公民都能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其位、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實現社會機會平等、充分就業等。這是建設“社會公正”和“城鄉一體化”的堅實起點。
(三)積極推動勞動力城鄉雙向流動
西咸新區建設田園城市,農村地區將是吸引并容納勞動力的有效“水庫”。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的經營及發展,農村工業化進一步深化,城鄉一體化整合加速,城市和鄉村的勞動力就應該被轉移。因此應積極推進城鄉勞動力之間雙向流動,尤其鼓勵城市工人搬到農村地區這個吸納勞動力的“水庫”,以解決農村技術人才不足,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通過勞動力城鄉雙向流動,使城市更加繁榮,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實現“城鄉一體”。這也是建設農村城市活力所在。
(四)積極發展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配套產業
“田園城市”理論為西咸新區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外部框架,而產業結構創新才是其核心內容。因此,西咸新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田園城市的產業布局,突出現代第三產業、新興戰略產業、高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同時注意促進三大產業之間的互動,使西咸新區內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作用,充分體現“田園城市”理論“在公平條件下創造新的財富形式”。
(五)走低碳城市發展路徑
“自然之美”是田園城市理論的重要內涵之一,即水清潔,無煙,清潔空氣,田野和城市相融合。田園城市定是環境友好型城市、資源節約型城市,城市就是田園,田園就是城市。因此,西咸新區必須選擇低碳產業發展道路。選擇的生產要素不會產生城鄉對立、且與自然資源不緊密相關的產業,比如,發展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旅游業、臨空產業、先進制造業、精品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在提倡“綠色GDP”、“低碳”的今天,西咸新區要建設符合“世界現代化田園城市”要求的能源結構,選擇低能、減排的高科技低碳產業,走低碳城市發展路徑。
(六)走小城鎮建設道路
1975年,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首次提出城鄉結合的“小城鎮”發展模式,他們認為,小城鎮是鏈接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不可或缺的紐帶,城市與農村的有效溝通可以通過小城鎮的發展來實現。小城鎮的發展,離不開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建設,可以促進城鄉勞動力互相流動,有利于城鄉融合。因此建設小城鎮,可以打破城鄉之間障礙,在實現城鄉互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1}西安市六區即碑林區、灞橋區、新城區、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兩個市轄區。
{2}西安市的五縣(區):臨撞區、高陵縣、長安區、戶縣、藍田縣和咸陽市的三縣(區):興平市、禮泉縣、徑陽縣。
{3}西安市的閻良區、周至縣和咸陽市的武功縣、乾縣、永壽縣、淳化縣、三原縣、長武縣、彬縣、旬邑縣。
{4}包括西安市及其所轄九區四縣,以及咸陽市及其所轄的兩區一市十縣。
參考文獻:
[1] (英)霍華德著;金經元譯:明日的田園城市[J].商務印書館,2000(12)
[2] 魯曉勛.西咸大都市都市圈空間結構發展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3] 西安市統計局.西安統計年鑒[R],西安:西安市統計局,2015.
[4] 咸陽市統計局.咸陽統計年鑒[R],咸陽:咸陽市統計局,2016
[5] 景甜.西安大都市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大學,2012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咸陽 712046)
[作者簡介:劉東花(1980—),女,漢族,講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責編:玉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