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丹娜++楊衛軍
摘 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率下降,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關鍵要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然而,更加依賴于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變化的高等職業教育,出現了人才培養質量不是很高、就業壓力大、創業教育不到位、教育經費仍存在缺口等問題,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轉型挑戰的巨大壓力。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只要科學地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主動服務新常態,高等職業教育才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長率;經濟結構;高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180-02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總量平均年增長率達9.8%,2012年開始進入7%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所謂新常態經濟,一般是指某經濟體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后,進而增長乏力,轉變為經濟增速下行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通常狀態[1]。中國處于新常態經濟的初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多個因素,但最為關鍵的是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并且研究發現,要從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成為高等收入國家,教育質量、高等教育、高級技能水平具有更重要作用[2]。處于經濟新常態下的我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提升教育質量,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級技能水平。
作為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主體的高等職業院校從的6所發展到今天的1 300多所,“暴增”200多倍,就在于其滿足了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要[2]。但新常態經濟下,因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使一線勞動者內涵發生變化,迫切需要中高端人才。而我國中高端人才的培養任務一般由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承擔,但我國大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升格而來,各院校在發展建設的實踐中,首先關注的是生源,其次是教學資源,再就是就業率[3]。所以,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不是很高、專業特色不鮮明,高職教育已經進入到一個必須高度重視內涵和質量的關鍵期。鑒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常態經濟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影響。
二、我國經濟增長率變化
據統計,中國經濟由1991—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1%下降至2014年增長率6.9%,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發展趨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需找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世界銀行前副總裁、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內地在“新常態”下仍有8%的經濟增長實力,實際經濟增長率應達7%~7.5%;2011年開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這些變化揭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換擋只是表象,轉型升級才是實質[4]。面對我國新常態經濟,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重要任務。
三、影響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相對來說更依賴于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轉型模式變成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從“勞動力密集型”轉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就業、創業、經費三方面。
1.對就業的影響。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產業升級速度加快,“工業4.0”“智能制造”“互聯網+”的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出現,都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和更高的要求。截至2013年6月底,根據湖北省人才市場、17個市州人社部門所屬人才交流服務機構以及前程無憂、華中、智通等4家專業人才服務機構提供的《人才供求信息統計表》樣本數據,形成上半年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報告。首先,用人單位崗位需求比例如下:研究生,占比為2.86%;本科生,占比為37.85%;專科生,占比為59.29%。2014年《教育藍皮書》指出,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為78.1%,“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為75.5%,普通本科院校為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為44.3%[5]。高職教育的高就業率僅體現了就業“量”的高低,卻無法體現就業“質”的好壞。高職招生卻出現了“零投檔”現象,說明高職教育吸引力低,就業質量不高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為切實回應新常態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不僅要以提高就業率為目標,更要關注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培養出適應我國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2.對創業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要實現發展動力,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為創新驅動。黨中央、國務院適時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戰略。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高職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麥可思《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為3.9%,比本科畢業生高2.1%,說明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較多[6]。同時也說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更易于適應當前我國新常態經濟的發展。本科院校培養科技型創業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創業人才,更重視生產力的轉化能力,把實用性作為創業教育的主要培養方向。
3.對經費的影響。教育成本越高,經費投入越多;教育成本越低,經費投入越少。發達國家以澳大利亞為例,高職教育的單位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62倍;發展中國家以馬來西亞為例,高職教育生均培養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84倍。因為培養專業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需建立大量先進的實習實訓基地,所以其培養成本高于學術型高等教育。并且,高職比普通本科培養教育成本高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事實。而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投入卻遠不及普通本科,2014年普通本科學校經費投入為6 523億元,生均教育經費29 533.45元,高職院校經費投入只有1 452億元,生均教育經費16 845.12元。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投入總量、生均費與普通本科教育投入增長相比,普通本科教育總投入是高職教育總投入的4.49倍,生均教育費是1.75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教育經費投入嚴重偏低。因此,在新常態經濟發展背景下,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的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以回應當前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國必須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促進高職院校發展。endprint
四、結論與建議
1.提升就業質量。高職教育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并推動人才向中高端發展,符合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新常態經濟下其作用越發突顯。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清楚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明確自身任務,變化培養模式,尋找發展動力,轉變辦學發展模式,全面轉入內涵發展,以提高就業質量,培養出適合新常態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
2.構建以創業素質為特征的教育教學體系。創建創業教育教學體系,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7]。高職院校應根據創業教育具體目標、要素等,科學、系統地整合、提煉。創業教育教學內容設置應從單一的理論知識傳授,轉變為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并重的要素結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創造力與創業力。衡量創業教育教學內容的質量,應以評價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程度為標準。交替發展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素質,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目標,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8]。
3.構建多元化教育經費機制。教育經費是高職教育培養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保障。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化經費機制,繼續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力度,拓寬經費來源渠道,統籌各省區經費投入以及校企聯合等,以保障我國高職教育快速發展,更好地為新常態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何玉長.結構調整與分配改革:新常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J].學術月刊,2015,(47):27-32.
[2] 姜大源.論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對世界教育的獨特貢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0-18.
[3] 章永剛.區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機制的構架與運行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5):37-40.
[4] 楊衛軍.農民增收:人力資本視角的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
[5] 黃碧珠.提升高職就業質量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J].中國高等教育,2015,(2):33-35.
[6] 超過半大學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16-06-13.
[7] 劉海燕.高職創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及動力機制[J].繼續教育研究,2015,(8):4-6.
[8] 匡增明.我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7):27-29.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