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世成
摘要:在全面推進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生物教學地位與作用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教育性、集體性、應變性,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競爭意識、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自立、自強、堅毅勇敢的意志品質。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和生活方法,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等,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生物教學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素質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手段。
關鍵詞:生物教學;德育教育
常言說“有德無才,成不了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學會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單純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員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都應該滲透德育教育。作為生物教師,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挖掘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性,不斷地用具有思想意義的現代生物科學成果的新信息充實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情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具體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
一、在生物教學中貫穿生命教育
在當今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來自于網絡、手機、游戲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日益加劇.一些學生甚至夜不歸宿,上夜網,進游戲廳,有的還去酒吧等場所,喝酒、抽煙現象普遍,打架斗毆之事常有,甚至還接觸了毒品.因此,身為生物教師的我們,則應結合本學科的一些知識特點,對學生予以思想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生物學科中的相關知識,教育我們的學生一定要熱愛生命.
例如,筆者在執教《有性生殖的受精作用》這一節時,筆者在引領學生通過本節知識點的學習,使之懂得受精的過程當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之后,再借助繪畫讀本《小威向前沖》一書,讓學生明白在近乎幾億個精子當中,最終卻只有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相遇,并完成受精活動.當排卵后24小時內,卵細胞沒有與精子相遇,就會自然死亡,而且卵細胞產生的道路無比的曲折,其耗費的時間也是相當的漫長,因此,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十分來之不易的.正是源于此,才要更加地去感恩父母,在成長的路途中要正確對待得與失.而于生命而言,高中生更要懂得珍愛生命,每一位同學都要肯定自己、認同自己,使自己的生命綻放璀璨的光輝.
二、在生物教學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都應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愛國主義教育,也始終貫穿于各個學校所有學科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而我們的生物課本中有一些比較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身為生物教師的我們,則可以結合教材的實際內容,在我們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切實貫徹愛國主義教育.這要求身為高中的生物教師,要先搜集并整理一些有關愛國主義的教學資料,結合當堂所執教的內容,藉以激發高中生的愛國情懷和思想.教師借助于在生物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為人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人,以其主要業績,大力向學生宣傳,使得他們在學習及其人生的路途上能有一個很好的榜樣和目標,能夠引領他們勇往直前,敢于靠近偉人的靈魂,從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得以升華.
例如,在學習完必修2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匯總展示我國生物學方面的重大成就:20世紀60年代我國在農作物育種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種子太空旅行"培育出數百個抗病力強、產量高、品質好的蔬菜和糧食品種,其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我國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北京誕生并于2007年考入西安西京大學;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后中國是參與該計劃的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并承擔其中1﹪的測序任務.1993年中國農科院成功培育出了"轉基因抗蟲棉",對轉基因生物的培育成功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01年我國首例"胎兒皮膚上皮細胞"克隆牛"康康"在山東萊陽農學院誕生;我國免疫醫學保健也在飛速發展,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研究成功就是最好的見證.這些內容的匯總學習,使學生看到祖國的發展情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當前這個時代是多么幸福,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最深厚感情,立志為振興中華而學習.
三、利用生物科學史滲透意志品質和道德品質教育
任何事情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都離不開個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其個人堅強的意志力,而科技的成功取得則更是如此.高中生對科研這一概念和其過程的認識和理解,都不是一味的說教所能解決的問題,它們都離不開科研歷史的支撐.因此,生物教師要在日常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展示科研歷史的曲折與艱辛,以及當下高中生對其的繼承和創新意識,都使得學生樂意去學,并用自己的心去認真感受.
例如,筆者在執教《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一節時,則是先讓學生邊動腦筋,邊思考,同時參考討論: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在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和思考中,找到孟德爾做雜交實驗的研究并非一帆風順.他花了幾年的光陰去研究山柳菊,最終無所得,但孟德爾敢于去質疑,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努力探索;因而,除了其在科學方法上的創新外,還有其本人對科學的摯愛,以及其堅持不懈的精神等,都是其獲得成功的原因.
再如,組裝細胞、國際人類蛋白組計劃、通道蛋白的研究、疫苗的研制、克隆、干細胞研究與人類健康、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態工程等,這些教學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感受到現代生命科學不息的脈動,在提升其精神境界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價值導向產生了深刻影響;與此同時,也讓學生樹立起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社會主義的進步,做出自己所應盡的貢獻,從而找到學習的動力.
總之,在生物教學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功能,生物教師要善于挖掘生物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同時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能力等等。這一切不是一節課能夠完成的,必須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每節課來實現,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才能提高成績、培養能力、陶冶品德。
參考文獻:
[1] 王偉平.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2008
[2] 王孝娟.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2008
[3] 黃梅珍.淺談"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課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論叢,2010,(10):1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