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劉軍恒+雷利利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互聯網+”不僅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革,也實現了不同產業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從而帶來了傳統工科向新工科的升級。新工科的建設和發展,首要是推進教學模式的建設與改革,探索多樣化和個性化并存的人才培養模式。新工科和傳統工科有許多差異,探索“互聯網+”形勢下的新工科教學和人才培養新模式,優化新工科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技術的契合度,對于推進新工科建設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
1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要素,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對傳統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人們獲取信息渠道更為方便和靈活,能夠通過大數據,能夠實現個性化需求和個性化定制,這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帶來了改變。同時,也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極大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交際方式和行為方式,互聯網逐漸成為大學生重要的學習空間和生活方式[1]。大學生可以跨越物理空間,超越性別、年齡、職業、身份,隨時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互動交往[2]。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已成為大學生的生活常態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3]。“互聯網+”正在驅動著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助推傳統行業跨界、整合以及技術革新,這對傳統高校工科教育的發展變革提出了新的挑戰[4]。因此,重新認識高校工科教育本質以及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發展模式,對于推進傳統工科向新工科轉變有著重要的意義。新工科教育的主動布局和深化改革到位,將促進現有工科的交叉整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工科專業的內涵,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促進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2 新工科教學面臨的問題
2.1互聯網形勢下學習思維的改變
互聯網拓展了人們的認識和時間空間。在互聯網平臺上,不同的觀念和行為的沖突、碰撞、融合就變得直接和現實,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對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改變。目前的大學生普遍具有互聯網思維,不必像過去那樣到圖書館查閱文獻和復印材料,而是可以便捷地利用網絡隨時隨地來獲取想要的信息,可見學生對學習的認識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5];大學生作為當今社會網絡生活的主要參與者,正經歷著學習方式、生活模式、思維方式等多層次的變革,這種改變會對學習、認知和接受問題產生新的理解,從而形成他們認為正確的對錯、選擇和價值判斷標準。
2.2 移動互聯網絡環境下學習模式的改變
年輕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對互聯網非常熟悉,而現在的互聯網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渠道,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疑惑,也能了解到許多新鮮的事物,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平臺上,創業類網絡課程、微課、MOOC課程等視頻信息隨處可見,學生依托互聯網不僅可以學習到國外名校名師的優秀教學視頻,也能學習國內知名高校名師的經典課程;此外,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的使用,以及眾多交流群的平臺,使得大學生們每天可以了解到許多跨國別、跨時代的信息。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充斥著學生們的頭腦,雖然有些信息片面或負面,但是學生還是可以收獲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伴隨著這些改變,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消極的現象:學生不甘于或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積極性不高;課堂筆記也從原來的手寫改為手機拍照,形式上看很方便,實際在日后復習過程中會出現重點知識印象不深、記憶不深刻的弊端。
3 新工科形勢下教學模式改革
作為教育者,首要的任務是教育好自己的學生。面對互聯網思維環境下學生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單純的抱怨和指責是無用的。要教育好學生,就要從時代的特點來看待這些學生。傳統的工科教學,如果還停留在傳統的知識框架和教學模式,缺乏對“互聯網+”思維下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探索,將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因此,在全面推進新時期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推進新工科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對于完善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新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1教師思維改進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受教育的學生已經隨著時代發展有了新的思維,那么教師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方式去和學生交流,勢必會產生一些隔閡,這樣不僅不利于交流,更不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起到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因此,在改變學生受教育之前,首先應該主動審視自己的思維,看是否做到與時俱進,順應了時代發展。在“互聯網+”形勢下,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新工科的重要特點就是多學科和多領域的跨界融合。因此,首先樹立跨界教育理念,才能做到順應時代潮流,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3.2 教學內容的改進
新工科的發展順應時代發展,也符合中國工程教育深化改革的前進方向,未來學科交叉特色將會越來越明顯,學科交叉融合與跨界整合將成為常態。因此,傳統的發動機課程內容如果不能結合新經濟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不能面向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不能主動的更新改造課程內容,還是單純停留在講授發動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的基礎上,就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求知欲,也會使得教學內容和新的技術發展脫節;當今社會技術更新日新月異,如果學生學的內容太過陳舊,獲取最新專業知識有限,將會與社會需求脫節,從而難以很好地滿足行業的需要。所以,根據發動機最新技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以及國內外行業對于發動機技術的需求,主動更新教學內容,這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認可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認真聽課,系統學習,可以彌補碎片化信息的缺陷,充實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此外,合理利用科研反哺教學,教學內容中要體現最新的發動機技術發展動向,以及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這些都是傳統的教材中所不具備的。這樣更新教學內容以及對熱點問題的討論或者講解,對于培育學生科學素養,以及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深度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3教學方式的改進
新工科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教學方式的改變,從依靠板書到現在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教學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課程內容展現也越來越生動和直觀。對于發動機專業課程來說,一些原來比較生澀難懂的機械理論或涉及的熱力學理論,現在都可以通過動畫或仿真圖形清晰直觀地展現,這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原來單純依靠想象來理解知識所造成的偏差。利用生動的發動機機械傳動動畫視頻教學,不僅可以清楚地揭示發動機工作原理,也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興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網絡課堂、微課和MOOC等輔助教學資源的補充,使得學生們適應了向電腦學習的這種被動學習方式。學生雖然可以通過反復觀看以達到理解知識的效果,然而缺乏溝通和互動的被動式學習,對于學生們的語言交流和思辨能力培養是明顯不足的,而后者對于個人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工科教學模式改革中,要切實做好與多媒體技術的契合度,科學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點,優化教學方式,從一味的知識點講解到合理開展課堂討論以及學術研討,或者針對某一個熱點問題展開有限的討論,都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此外,在新工科形勢下,教師要不斷地研究和運用新的理論成果,在教學實踐中自覺運用新技術來提高教育有效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雪鈞. “互聯網+”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12):178-180.
[2]曾昭山.“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特征探析[J].民營科技,2016,(6):262.
[3]賈怡.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經濟思維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53-54.
[4]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郝杰. 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
[5]樊洪明,謝靜超,王華羽. 淺談互聯網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J]. 教育教學論壇,2015(47):6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