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升
2012年以來,十堰市搶抓國家教育信息化區域試點建設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遇,累計爭取和投入資金約3.8億元,根據中小學應用實際需求,結合信息化產品更新換代快的情況,堅持“適用、夠用”的原則,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設施配備。
更新觀念夯實基礎強化培訓重視應用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1.寬帶網絡“校校通”目標基本實現。各地采取逐年新增、升級的辦法,做到統籌資金支付網絡費用。截止2016年10月,全市665所有規模的普通中小學和中職學校中,共有650所使用10兆以上光纖接入寬帶互聯網,接入率達到97.7%。
2.優質資源“班班通”設備基本配齊。各縣市區把實施“班班通”建設作為落實省級專項項目工程的重要工作,在省配“班班通”工程結束以后,各地自籌資金完成剩余學校的“班班通”裝備。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全市目前1076所普通中小學、教學點和中職學校的9170個普通教室,共配備“班班通”多媒體設備8489套,配備率達92.6%,基本實現為每個教學班配備一套交互式多媒體設備的建設目標。
3.計算機配備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制定了教師辦公計算機配比城市1︰1、農村2︰1的標準。各地采取政府列預算,學校作配套等辦法,全市中小學教師27834人,已完成配備辦公備課計算機21129臺;各級各類中小學共建有計算機教室701個,學生用計算機26267臺。
4.錄播教室、教學點互動網校建設工作穩步開展。各縣市區積極籌措資金,在落實“一師一優課”活動中,為有條件的中小學新建錄播教室130個,超過20個錄播教室能與遠程學校進行互動教學。按照省教育廳安排,第一輪教學點網校建設工程已在鄖陽區、竹山縣16個教學點落戶。
5.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工程”全面完成。2013年,全市317所國家項目教學點率先完成“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工程”,當年教學點教師培訓、使用率均達到100%。近兩年,各縣市區自籌資金全部完成新增教學點的數字資源覆蓋任務,部分縣市將教學點互聯網接入,列進教育信息化工程統籌規劃,全市目前411所教學點已有282個接入互聯網,接入率達到68.6%。
6.教育信息化服務支撐體系初步形成。以“政府統籌、企業參與、區域協作、保障有序”為思路,各地采取了縣、鄉、校三級聯動的服務方案,形成了以鄉鎮為片區,縣區聘用境內優質服務商及時為片區提供上門維修維護服務,各中小學校信息化管理員為設備管理、應用指導和技能培訓提供保障的信息化應用運維模式。
二、信息化教育教學應用碩果紛呈
1.信息化云平臺應用。2013年,十堰市搭建了“十堰教育信息化應用云平臺”,全市選定47所中小學作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應用試點學校。各試點學校對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逐步形成本地區本校的信息化應用特色,涌現了一批信息化云平臺應用引領示范學校。其中,竹溪縣實驗中學、市東風高中、東風分局21小學等學校積極探索“電子書包”走進課堂;東風分局五中實行網絡備課提高備課效率,嘗試“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課題中的學生作業當堂評價;東風分局鐵路學校開展網絡條件下的教師校本研修,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丹江口市龍山鎮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應用教育資源進行“微課”制作、嘗試“翻轉課堂”教學;竹溪縣城關中學、茅箭區武當路小學等學校依托“十堰教育信息化應用云平臺”積極開展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等等,積累了許多教育信息化規模應用的好經驗。
2.中職學校教育信息化呈現勃勃生機。2014年,十堰市中職學校教育信息化試點獲得省教育廳批準。2016年5月,“十堰市職業教育信息化資源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平臺的搭建和學校專業信息化資源建設,學校教師自主或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實用教學軟件,豐富了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資源。目前,完成信息化資源建設13000余個,為中職學校信息化應用提供了本地化特色職教數字資源,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整體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今年底,中職學校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將接收市省兩級驗收。
3.信息化教育教學活動精彩紛呈
丹江口市每年組織2~3期教師觀摩交流、優質課競賽、說課比賽、微課制作、網上曬課等活動,有力促進了轄區中小學教師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的習慣養成。鄖西縣開展年度優課展評活動,將教師參加“名師優課”“課內比教學”結果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等級認定、評職晉級、年度考核等工作相結合,使其制度化常態化,有效提升了全體教師課堂信息化教學能力。竹山縣舉辦教師基本功大賽,參賽教師通過網絡在線考試系統進行信息技術能力測試,成績被列為教師基本功的重點考核內容。竹溪縣積極組織開展“微課”原創作品大賽,并在竹溪教育信息網開設大賽專欄,開展網絡投票評比活動,轄區教師學、制、用“微課”熱情十分高漲。東風分局開展多項活動促進“五用”:以“適用”為原則,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要用”為要求,創新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以“會用”為標準,落實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以“樂用”為目標,注重信息化常態應用實效;以“活用”為追求,助推轄區教育信息化更上一層樓。東風分局報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創立“五個用”的工作機制,扎實有效推進教育信息化》已獲評“2016年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
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成效顯著。鄖陽區城關鎮桃花溝教學點劉兆明老師借助教學點數字資源開齊開全教學點課程的先進典型,被國家、省、市級媒體競相報道。竹溪縣蔣家堰鎮漫荊溝教學點56歲的汪世萬老師、縣河鎮東平教學點57歲的熊傳瑩老師,過去只能通過傳統復式教學方法組織三個年級十幾個學生的語文、數學課,而現在他們都能熟練地運用“國家教學點數字資源”組織多媒體教學,以前無法開設的科學、音樂、美術等課程都能正常開設。
三、教育信息化分類培訓成績斐然。
1.分層次組織教育管理者培訓,促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轉變。目前,全市共有30余位市、縣市區教育局主要或分管領導參加了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教育信息化局長專題研修;已有千余名校長參加省、市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通過專題培訓,各級教育管理者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數字校園”及“智慧校園”等信息技術與教育變革等理念有了較清楚的認識,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領導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2.積極組織骨干集中研訓,促骨干教師信息化應用技能提高。近幾年,各縣市區組織各層次的信息化骨干教師、專業技術教師的省、市集中培訓20余個批次。全市已有1500余名信息技術教師參加市級技術提高培訓,7000余名學科骨干教師參加了各級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能力集中培訓。通過系列培訓,廣大骨干教師信息化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應用水平顯著提高。
3.認真落實網上國培工程,促教師全員信息化在線學習普及。教育部、省教育廳為教師全員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搭建了多個網上學習平臺,并為網上信息化研修配套了足夠的培訓資金。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25592名教師全部完成注冊,絕大部分教師修滿學分,完成了網上學習任務。2016年,十堰市市直、東風分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已基本結束,全員完成網絡研修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長期過程,在推進十堰區域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同時,要把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主動融入全省教育信息化工程,主動作為,創新思路,完善措施,很抓落實,努力摸索經驗,打造十堰教育信息化特色品牌,提供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十堰方案。
參考文獻:
[1]薛瑞昌,王清.互聯網+環境下教師信息化培訓新模式研究——基于APP平臺的混合學習教師培訓[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3):73-77.
[2]散國偉.襄陽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J].軟件導刊,2014,(07):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