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瑞+丁倩+董夢怡
摘要:本文從客觀因素、對生活的期待、身體健康狀況、精神狀況(自我意識)、人際關系五個維度對江蘇大學本科生幸福感影響現狀做了調查,從幸福感影響因素和學生的專業、年級兩個方面對調查結果做了具體分析。最后對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的措施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本科生幸福感;因素分析;對策建議;調查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思想文化也隨之發展,在物質不斷的豐富的同時,人們的精神要求不斷地提高,大學生作為一個活躍的群體已經廣泛的接受了各種觀念。大學生作為社會中重要的群體,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幸福感是人們在文化背景、社會經濟、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對自我存在狀態(自我身體狀況、社會能力、心理功能以及個人綜合狀態)的主觀心理體驗,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1]當代社會競爭激烈,機會增多,大學生畢業后需要面對的問題復雜化,可以選擇的路逐漸多樣化。基于此,對于大學生幸福感問題的研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相對重要的一環。為了更好地了解江蘇大學本科生幸福感的總體狀況,本次調查從客觀因素、對生活的期待、身體健康狀況、精神狀況(自我意識)、人際關系五個維度,以江蘇大學本科學生為對象進行關于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調查。
1 研究方法
1.1 測試
以江蘇大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隨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有效率89%。被測試者中文、史、哲、教育學類學生40人,占22.5%,醫、農、工學類學生115人,占65%,藝術學類學生6人,占3.4%,經濟學、管理學類學生17人,占9.6%。被測試者中大一學生48人,占27.0%,大二學生89人,占50%,大三學生30人,占16.9%,大四學生11人,占6.2%。
1.2 調研工具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搜集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并對其進行整理與分析。通過前期調查對因素進行權重,其中客觀因素包括7個因子,對生活的期待包括7個因子,身體健康狀況包括1個因子;精神狀況包括4個因子,人際關系包括6個因子。[1][2][3][4][5]將權重后的因子制成Likert scale,量表中共有28題,采用Likert 5 點計分的方式,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3 數據處理
所有問卷的調查數據通過分類整理后在計算機上使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學生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都認為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較重(均值依次為4.273、4.256、4.297、4.295),其次是精神狀況方面的(均值依次為4.126、4.107、4.129、4.13)。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在乎程度不同。認為客觀因素影響程度最低的是藝術類學生(均值為3.893);文、法、哲、教育類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在乎的因素更多,他們五個維度的影響因素的均值都是最高的。
2.2因素分析
2.2.1客觀因素與幸福感
調查中客觀因素的因子分別是物質生活水平、父母教育、就業情形、考試制度、身形外貌、是否為獨生子女和學校的學習環境。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其中最能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是父母教育,其次是現在的就業情形,影響程度最低的因素是是否為獨生子女。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從而導致影響孩子的幸福感。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除了學習之外他們還要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因而就業情形便成為他們所要考慮與擔憂的方面,影響他們的幸福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能得到相應的關心與照顧,因而是否為獨生子女這一客觀因素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程度并不高。
2.2.2生活期待與幸福感
調查中對生活的期待的因子分別是戀愛觀、對專業的喜愛程度、未來有無明確目標、自身價值觀、偏愛的休閑方式、學習風格和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其中最能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是自身價值觀,其次是戀愛觀,影響程度最低的因素是學習風格。大學生對于自身價值所持的態度影響他們的幸福感。當他們對于自身價值持樂觀、肯定的態度,幸福感會隨之增加,反之幸福感則減少。當今,人們普遍存在情感空虛現象。對于大學生來說,擁有一段戀愛,會使幸福感增加。擁有愛情的學生們能夠得到心靈的慰藉,難過憂愁時也有傾訴的對象,而對于單身的同學來說,排憂解難的途徑相對少了點,幸福感也會差很多。而學習風格的不同對于幸福感的提升并沒有很大的影響。
2.2.3身體健康狀況與幸福感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身體健康狀況對于幸福感影響程度較高。擁有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的同學的幸福感明顯高于狀況差的同學,健康狀況好的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專注投入學習和生活中去,做事效率也會提高,幸福感也隨之提高。當今大學生大部分處于亞健康狀態,與作息規律、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由于身體上的不適會大大降低幸福感。
2.2.4精神狀況(自我意識)與幸福感
調查中精神狀況(自我意識)的因子分別是自尊、宗教信仰、積極的態度和消極的態度。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其中最能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是積極的態度,其次是消極的態度,影響程度最低的因素是宗教信仰。可見,學生對于生活和自身所持的態度與幸福感影響程度密切相關。當學生所持積極的態度時,會更愿意投入到生活和學校中去,對自己也更加自信,做事效率高,隨之幸福感會大大提升。反之,學生對待每件事都持消極態度,任何事都沒有欲望,缺乏自信,幸福感會大大降低。宗教信仰對于幸福感的影響不大。
2.2.5人際關系與幸福感
調查中人際關系的因子分別是隊友、家人、朋友、舍友、戀人和老師。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其中最能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是家人,其次是朋友,影響程度最低的因素是老師。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家庭情況分不開的,家人的陪伴,以及家人無條件的付出和支持,都會使幸福感提升。家庭關系融洽的學生的幸福感會高于家庭關系緊張的同學。擁有幾份真摯的友情會使幸福感大大提升,更積極面對生活。交友廣泛的同學往往更加樂觀開朗,相比于性格孤僻不善交際的同學的幸福感要高。大學里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并不是很密切,所以老師對于幸福感的影響不大。
3 提高大學本科生生幸福感的建議
3.1積極尋找人生價值,完成自我實現
對未來的期待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對未來充滿希望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大學四年的時間不光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是人生旅途的一次探索,找尋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有利于大學生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需求,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與此同時,對未來合理的期待,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規劃,有助于大學生在校期間充實自己,為實現理想不懈努力,擺脫精神空虛等降低幸福的因素。
3.2多閱讀豐富認知,拓展視野
很多大學生對于幸福的理解仍然比較淺顯,這樣難免不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高等教育為的不是個人物欲的滿足,而是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大學生也不應僅僅將幸福與否理解為自己的得失。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果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對這個世界多一點點希望,那么便是值得的。而擺脫個人狹隘的價值觀,最有益的莫過于多讀書。
參考文獻:
[1]張博源.潘欣詣.江蘇省財會類院校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市場周刊,2011 (12)
[2]卞小強.姚翠娉.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多元影響因素分析.西南石油大學學報,15(3)
[3]楊婷婷.關于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述評.科教導刊,2012 (2)
[4]張社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透視.長春工業大學學報, 2015.36 (2)
[5]曹科.彭仕飛.潘人奇.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調研.科教導刊,2014 (1)
(指導老師:尹子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