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慧慧 陳玉祥


[提要] 本文采用2006~2015年農產品貿易數據,運用引力模型研究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中國出口至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大多集中于亞歐經濟帶和環中亞經濟帶,而對中亞經濟帶的出口相對較少;我國對經濟帶國家農產品的出口集中于加工程度較低、技術附加值較低的初級農產品,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沖擊;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地理距離、收入差距、政策等是影響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出口;引力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4日
一、引言
中國是全球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在我國貿易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然而,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目標市場較為集中,出口增長空間十分有限。“一帶一路”是由中國提出并積極推動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的地緣經濟戰略,當前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其對農產品的巨大需求無疑將為中國農產品出口亞歐國家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更加便捷的通道,為我國加強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合作、充分利用“兩種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與沿線國家農業資源互補、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程度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因此,研究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顯得尤為必要。
自“一帶一路”提出以來,關于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涵蓋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研究開始不斷豐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發展路徑及政策選擇研究。丁世豪(2015)提出中土農產品貿易優化路徑,建議絲路背景下應加快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優化農產品貿易結構,提高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程國強(2015)指出我國農產品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農業資源短缺兩大挑戰,而“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農業全球戰略提供支撐;二是對農產品貿易結構的研究。朱新鑫、李豫新(2011)發現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在市場上競爭性微弱,互補性卻很強。龔新蜀(2015)對中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結構進行了分析,發現其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并存,產業間貿易占主導地位,產業內貿易呈增長態勢且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曹曉晴(2016)采用貿易互補性指數(TCI)分析了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間農產品貿易面臨貿易產品結構單一、農產品互補性不斷降低等風險;三是對農產品貿易發展影響因素及潛力分析。夏詠等(2009)的研究表明上合組織是影響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因素,雙方農產品貿易存在較大潛力。譚晶榮、蔡燕林等(2015)的實證研究表明,空間距離、收入差距等是影響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其他重要影響因素還包括貿易便利化,國際物流績效等。其中貿易便利化的各項指標中,電子商務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最大,隨后依次為海關效率、基礎設施建設、制度環境(譚晶榮等,2016);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物流績效的改善,尤其是物流服務質量和物流基礎設施質量的改善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促進作用最大(康曉玲,2016)。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大多以部分經濟帶國家為研究對象,如研究中國與中亞農產品貿易或中俄、中哈、中土農產品貿易,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將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去分析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及影響因素的文獻極少。
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范圍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幾乎大同小異。胡鞍鋼(2014)將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的范圍劃分為核心區、重要區和拓展區。其中,核心區是指中亞經濟帶,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重要區是指環中亞經濟帶,包括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拓展區是指亞歐經濟帶,包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烏克蘭和埃及。因此,本文選取以上16個國家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代表,采用2006~2015年的農產品貿易數據,借鑒引力模型研究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為今后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農業合作提供相關政策調整建議。
二、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范圍的界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以HS編碼為基礎定義了農產品的范圍,包括HS編碼第1~24章全部商品除去魚及魚產品(即減去第3章和第16章中的魚產品),以及第50、51、52章中的部分類別。由于篩選農產品種類過于復雜,本文直接選取HS92編碼1~24章以及50~52章來界定農產品的范圍。
(二)我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規模。圖1為2006~2015年我國出口至經濟帶國家農產品貿易額。加入WTO以來,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出口至經濟帶國家農產品額從2006年的57億美元上漲至2015年的108億美元,總體增長趨勢明顯,在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2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后有所回落。但從我國出口至經濟帶農產品貿易額與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值來看,該比值波幅較大,從2006的13.48%增至2008年的15.41%,隨后幾年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如圖2所示,說明我國與經濟帶國家農產品貿易聯系并不十分緊密。(圖1、圖2)
(三)我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從中國出口至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市場結構來看,以2015年為例,中國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是德國(21億美元),其次是俄羅斯(18.3億美元)、意大利(12.6億美元)和英國(11.1億美元),最末位的是土庫曼斯坦(0.12億美元)。其中,德國、意大利和英國均屬于亞歐經濟帶,俄羅斯屬于環中亞經濟帶。如圖3所示,我國出口至亞歐經濟帶的農產品貿易額占出口至整個經濟帶國家貿易額的51.8%,環中亞經濟帶占39.57%,而中亞經濟帶僅為8.57%。這說明中國出口至經濟帶農產品大多集中于亞歐經濟帶和環中亞經濟帶,而對中亞經濟帶的出口相對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亞歐經濟帶國家相對較發達,貿易便利化水平相對較高,貿易障礙較小,而中國與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亞經濟帶地區合作機制并不完善,存在較大的貿易壁壘,導致貿易流量較小。(圖3)endprint
(四)我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產品結構。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如圖4),2015年我國對經濟帶國家出口最多的農產品是第8章(食用水果及堅果;柑桔屬水果或甜瓜的果皮)、第3章(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第2章(肉及食用雜碎)和第20章(蔬菜、水果、堅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花及裝飾用簇葉)。其中,第8章、第3章和第20章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且第8章屬于低技術農產品,第3章、第2章和第20章都屬于中等技術農產品(孫致陸,2015)。說明我國對經濟帶農產品的出口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且加工程度較低的初級農產品,農產品技術附加值較低,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沖擊,因此我國對經濟帶農產品出口結構有待調整。(圖4)
三、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引力模型最早由Tinbergen(1962)提出并應用于國際貿易領域。本文以中國對經濟帶各國農產品出口額作為被解釋變量,在原始引力模型的基礎上添加人口規模、農業經濟規模、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共同邊界等外生變量,建立擴展的引力模型如下:
LnXij=?茁0+?茁1LnGDPj+?茁2LnPOPj+?茁3LnDISij+?茁4LnDGij+?茁5LnOPENj+?茁6LnAGRj+?茁7BORij+?茁8DEVj+?茁9PTAij+?滋ij
除被解釋變量外,對其他變量作如下說明:(1)GDPj表示進口國國內生產總值。一般來說,進口國經濟總量越大,則潛在需求越大,預期符號為正;(2)POPj表示進口國人口規模。人口規模越大,國內需求越大,進口越多,預期符號為正;(3)DISij表示貿易雙方地理距離。距離越大,成本越高,兩國發生貿易額越小,預期符號為負;(4)DGij表示兩國人均GDP差額的絕對值。一般認為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越大,貿易量越大,預期符號為正;(5)OPENj表示j國對外經濟開放程度。經濟越開放,進口額越大,預期符號為正;(6)AGRj表示j國農業增加值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比重越大,則其發生農產品貿易的可能性越大,預期符號為正;(7)BORij、DEVj、PTAij分別表示貿易雙方是否接壤、進口國j是否為發達國家、貿易雙方是否屬于相同的貿易組織。這三個虛擬變量預期符號均為正。其中,Xij來源于UNcomtrade和ITC;GDPj、POPj、DGij、OPENj、AGRj來源于世界銀行;距離DISij采用貿易雙方首都距離由Google Earth計算得出;各國BORij、DEVj和PTAij數據來源于CEPII官方網站。
(二)回歸結果分析。本文采用stata12.0進行面板數據處理,首先為避免出現偽回歸,先對各個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結果顯示序列為一階單整,且存在長期的穩定均衡關系。另外,Hausman檢驗和F檢驗的結果表示本文宜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由于模型中地理距離變量和虛擬變量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這些變量無法在固定效應模型中進行回歸,故由表1中(3)列給出這些變量的隨機效應模型回歸結果(總體回歸結果如表1),可以看到,盡管最終選擇的是固定效應模型,但三種效應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表1)
由實證結果可知:(1)經濟帶國家的經濟規模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經濟帶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國對經濟帶國家農產品的出口額增加1.087個百分點;(2)經濟帶國家人口規模越大,越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且這種促進作用較強,經濟帶國家人口規模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國對經濟帶國家農產品的出口額增加4.474個百分點;(3)我國與經濟帶國家的遙遠距離會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造成嚴重的阻礙(系數為-7.566,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4)中國與經濟帶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越大,越不利于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系數為-0.08,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符合林德的需求相似原理,貿易雙方收入水平差異越大,其消費者的消費偏好、需求結構差異也越大,重疊需求越小,產業內貿易量越小;(5)進口國經濟的開放程度會顯著影響我國對經濟帶國家農產品的出口,一國經濟越開放,我國對其農產品出口越多(系數為0.543,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6)AGRj、BORij和DEVj系數不顯著,說明經濟帶國家的農業規模、與經濟帶國家知否接壤以及經濟帶國家是否發達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沒有顯著影響;(7)PTAij的系數顯著為負,可能是因為一些發達國家加入共同的貿易組織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等非關稅貿易壁壘,從而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規模總體增長趨勢明顯。但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較為集中,出口至經濟帶的農產品大多集中于亞歐經濟帶和環中亞經濟帶,而對中亞經濟帶的出口相對較少。從產品結構來看,我國對經濟帶國家農產品的出口集中于加工程度較低、技術附加值較低的初級農產品,如食用水果、蔬菜、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等,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沖擊,因此我國對經濟帶農產品出口結構有待調整。從實證結果來看,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地理距離、收入差距、政策等是影響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經濟帶國家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以及開放程度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我國與經濟帶國家的遙遠距離以及貿易雙方收入水平的差異會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造成嚴重的阻礙。
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經濟帶國家人口眾多,對農產品有較大的需求,我國應把握“一帶一路”戰略契機,積極發揮上合組織作用,帶動中國與經濟帶國家間農產品貿易,在穩定亞歐重點市場(如德國、俄羅斯、意大利、英國等)的同時,注重對環中亞經濟帶和中亞經濟帶市場的開發;(2)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促進農業結構轉型升級,倡導企業生產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降低貿易成本,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可降低運輸成本,促進雙方文化交融可降低文化交流成本等;(4)加強與經濟帶國家的對話交流,提高彼此間的互信度,消除非關稅壁壘,促進雙方貿易自由化水平,實現共同發展。endprint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青峰,姜書竹.從貿易引力模型看中國雙邊貿易安排[J].浙江社會科學,2002.6.
[2]趙雨霖,林光華.中國與東盟10國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的分析——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
[3]夏詠,張慶紅,王志強.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我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潛力實證分析[J].新疆財經,2009.6.
[4]朱新鑫,李豫新.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1.3.
[5]呂宏芬,俞涔.中國與巴西雙邊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2.
[6]湯碧.中國與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比較優勢與合作潛力[J].農業經濟問題,2012.10.
[7]胡鞍鋼,馬偉,鄢一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8]龔新蜀,張曉倩.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J].國際經貿探索,2014.8.
[9]譚晶榮,華曦.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研究——基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5.
[10]丁世豪,布媧鶼·阿布拉.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土耳其的農產品貿易優化之路[J].對外經貿實務,2015.1.
[11]張曉倩,龔新蜀.上合組織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5.1.
[12]龔新蜀,劉寧.中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結構分析——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背景[J].亞太經濟,2015.2.
[13]王穎梅,程國強.“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農業發展[J].農經,2015.7.
[14]譚晶榮,蔡燕林,高穎,王瑞,李書彥.中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決定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5.11.
[15]龔新蜀,胡志高,樊晶磊.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貿易潛力分析——基于擴展的引力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15.32.
[16]程國強.“一帶一路”:農業食品產業發展新機遇[J].中國經濟報告,2015.12.
[17]康曉玲,寧婧.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物流績效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