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健
[提要] 食品安全被視作國家公共安全領域的一個重要范疇,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本文就我國進口食品總體狀況及問題,提出加強我國進口食品檢驗檢疫監管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充分保障我國進口食品安全。
關鍵詞:進口食品;檢驗檢疫監管;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TS201.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4日
當今世界,進口食品安全作為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重大而現實的民生問題,也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關系國門安全和國家對外形象。作為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肩負著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重大責任,面對新任務、新挑戰、新形勢,如何進一步做好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充分保障我國進口食品安全已成為擺在我們檢驗檢疫部門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2016年全國進口食品貿易情況
近年來,我國進口食品貿易的主要特點是:增速趨緩、來源廣泛、種類多樣、地區集中,部分大宗進口產品已成為國內市場重要的供應來源。
(一)進口食品增速趨緩。據WTO數據統計,2011年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食品進口市場。國家質檢總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檢驗檢疫進口食品132.4萬批、3,918.8萬噸、466.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4%、-7.8%和1.5%。近五年間,進口食品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2.6%。
(二)進口食品來源廣泛。近年來,我國進口食品來源廣泛。2016年我國從187個國家(地區)進口食品,其中進口食品貿易額列前十位的分別為:歐盟、東盟、美國、新西蘭、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智利,共380.3億美元,占我國進口食品貿易總額的81.6%,其中歐盟、東盟和美國占比超過50%。
(三)進口食品種類多樣。目前,我國進口食品覆蓋了全部種類。2016年我國進口食品貿易額列前十位的食品種類分別為:肉類、水產及制品類、油脂及油料類、乳制品類、糧谷及制品類、酒類、糖類、飲料類、干堅果類和糕點餅干類,共計433.2億美元,占我國進口食品貿易總額的92.3%。其中植物油、乳粉、肉類、水產品等大宗食品的進口量分別達到673.5萬噸、96.5萬噸、460.4萬噸、388.3萬噸。
二、2016年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
近年來,我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穩定,沒有發生區域性、行業性、系統性重大進口食品安全問題。全國各口岸檢驗檢疫監管發現,部分食品品種食品添加劑超范圍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和標簽不合格問題較為突出。
(一)進口食品安全狀況總體穩定。近年來,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嚴格口岸檢驗檢疫,2016年共檢出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未準入境食品3,042批、3.5萬噸、5,654.2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4%、325.2%和135.5%。
(二)未準入境食品的主要種類。2016年,未準入境食品覆蓋幾乎全部種類,其中按批次排列前十位的種類分別為:飲料類、糕點餅干類、糧谷及制品類、糖類、酒類、乳制品類、茶葉類、肉類、干堅果類和水產及制品類,占未準入境食品總批次的82.6%。
(三)未準入境食品的主要來源地。2016年,未準入境的食品來自82個國家(地區),其中按批次排列前十位的來源地分別為:中國臺灣、歐盟、東盟、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和土耳其,占未準入境食品總批次的86.4%。
(四)未準入境食品的主要不合格原因。2016年,未準入境食品涉及15類不合格項目,其中按批次排列前十位的不合格原因分別為:食品添加劑超范圍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貨證不符、包裝不合格、污染物、未獲檢驗檢疫準入和轉基因成分,占未準入境食品總批次的98.2%。
三、未準入境進口食品主要不合格原因分析
由近幾年來進口食品發展態勢可以看出,進口量保持穩定增長,隨著進口面的擴大包括進口國別擴大、進口品種的擴大、進口商的擴大,最終造成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形勢壓力較大。主要問題暴露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外食品質量標準與我國國家標準有較大出入,主要反映在食品添加劑允許使用范圍及添加量方面,很多符合進口國家標準的食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二是隨著進口食品貿易量不斷增長,進口食品供應鏈也愈加國際化、復雜化,供應鏈滲透了不同國家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技術法規和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素質,從本國到區域再到全球的連帶發展,食品從原料加工到最終成品運輸,存在一定質量安全隱患;三是目前很多進口食品為市場采購而非定點加工,進口時未加貼中文標簽或加貼中文標簽不規范;四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與日俱增,轉基因食品、跨境電商形式進口食品等領域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不斷涌現;五是進口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幣升值,國外很多食品包括農產品價格低于國內,進口食品貿易發展空間巨大,因此很多原來不從事食品貿易的進口商都紛紛加入進口食品行列,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從性,造成進口環節檢驗檢疫、監管工作壓力劇增。
四、如何更好嚴守進口食品安全的建議
(一)進一步規范國家進口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計劃。國家質檢總局建立國家進口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制度,作為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檢驗檢疫部門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不折不扣完成質檢總局下發的年度抽檢計劃;同時還需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計劃,實現監督抽檢的進口食品品種全覆蓋,食品分類明確統一標準,依據貿易規模、進口國食品安全控制水平以及消費者關注熱點等確定并動態調整重點抽檢產品,克服抽檢盲區;檢測項目要科學,特別是要克服食品不合理分類造成檢測項目的不準確。
(二)進一步優化進口食品風險評估模型。進口食品風險評估的信息輸出是某個國家、生產企業、進口商、產品、項目組合的安全風險水平體現,因此現有的風險評估模型應該進一步優化和細化,信息輸入應拓寬渠道和范圍,除現有的檢驗檢疫監督抽檢、風險監測數據外,還應包括美、歐、日等各國家地區的風險預警系統數據、標準法規和SPS措施信息、境外生產企業的注冊信息、出口商信息、進口商信息以及國內外食品安全信息和行業動態等,信息輸出應精確分類定位到產品和企業,以便采取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同時還應開展國內外食品安全標準法規比較研究,對于國內外標準法規差異較大的項目應優先實施抽檢。
(三)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合格評定程序。《食品安全法》明確進口食品依照合格評定程序實施檢驗,為進口食品檢驗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礎,應進一步明確和規范進口食品合格評定程序,確保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進口食品的科學監管。在現有的合格評定活動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各個要素的定義、法律依據和工作程序,科學設定合格評定程序的組合,重點對境外體系評估程序、境外生產企業注冊、進口商隨附合格證明、進口食品監督抽檢等予以規范。
(四)進一步完善分級監管措施。有效督促進口食品責任相關方特別是進口商、境外生產企業、境外出口商主動履行主體責任,從源頭把控風險,從而提高口岸通關效率。一是要盡快完善“進口食品不良記錄管理實施細則”,對預警的進口商、境外生產企業及出口商實施布控,與檢驗檢疫日常查驗、抽檢規則相關聯;二是要實施分類監管,對進口食品實施常規監管、強化監管、扣留監管、暫停進口等監管措施;三是盡快建立并實施優良進口商評定制度,實施便利監管措施,主動引導企業遵紀守法,提升質量,確保安全。
(五)進一步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隊伍能力建設。重點解決監管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升食品安全監管隊伍的整體素質。應保證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獲得充分的信息和教育,以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實施人才培訓“繁星”計劃,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全員培訓;注重培養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復合型“全科查驗人員”,為“雙隨機”查驗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以進口肉類、乳品等為重點,組織開展針對性更強的證書甄別、口岸查驗、感官檢驗等側重具體操作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發現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一批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忠誠衛士”。
(六)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宣傳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知識普及率。積極開展各類議會活動如:企業座談會、食品質量安全宣貫會以及“食品安全進社區”活動等,確保活動形式多樣化,全面提高社會公眾的質量安全意識;同時,通過微信平臺、政務微博等新媒體形式及時、準確、有效地傳播食品質量安全信息,逐步形成“政府重視、部門監管、企業自律、社會關注”的食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2]2016年中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