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要:家校合作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方式,對于目前小學家校合作領域中的不足和改善措施展開探究,對于家校合作如何開展進行深入的分析,主要在更為有效的促進目前小學家校合作的進行和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進而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學;不足;改善措施
家校合作的含義為將保證學生發展當作目標,家庭與學校通力合作的教育互動行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可以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學習,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效力的疊加,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目前小學家校合作環節中的不足之處
1.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思想
重點體現在家長對于教育職責定位不準確,認為教育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所以對于孩子在學校中的情況未能投入足夠的關注力度。此外,學校也會展現出自私的一面,如果在教學中產生了問題,就將部分責任推脫給家庭。作為教師也未能針對學生平常的情況投入足夠的關注力度。在此狀況下,家校合作在較大水平上并無產生任何積極的作用。
2.合作模式過于簡單
曾有相關學者根據家長參與的層次把家校合作分成了以下三種:第一,低層次,重點表現為訪問學校、參與家長會等活動。第二,高層次。主要表現為頻繁性家訪、輔助制作教具、資助學校等。第三,正式組織方面的參與,重點表現為家長咨詢委員會等。經研究發現,國內的家校合作屬于第一個層次,并且合作方式過于簡單,重點表現為家長會與校訊通等方式,此外在體制上不具備相應的保障機制,也缺少重要的管理,無規劃性。
3.內容存在局限性
由于家庭和學校針對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家校合作的內容應當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重點表現為成績、素質、心理健康等多項內容。然而就當前形勢而言,所涉及的內容存在局限性,所大部分的內容是以學業成績為中心的,尤其是考試成績,這使得家校合作難以發揮應有的效力。
4.間斷性比較明顯
大部分學校的家校合作活動在時間上并不連續,在內容上難以發揮前后相輔相成的作用,進而對于提升合作的效率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家校合作的改善措施
1.完善體制,嚴格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領域存在許多的不足,而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缺失,所以學校要把這項工作融入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并投入足夠的精力,對其時間、方法等層面實施詳細的規范,讓其有法可依,在實質上彌補目前家校合作體制上的缺失。
2.優化思想,強化家長和學校之間的合作力度
思想作為行為的依據,其有效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行為的實施,陳舊的思想會對行為的實施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就目前形勢而言,大部分的學校思想是開放、多樣以及個性的,然而即便是多元化的思想,卻必然包含將學生作為主體的共同理念,換言之,學校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其間包含尊重學生和家長等。針對家校合作家而言,將家和學校放于同等位置即為尊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主要表現。
所以,為了確保家校合作可以有效開展,學校應當優化自身的思想,對本身在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實施重新定位。學校在家校合作中占據主要位置,對于新型家校合作關系應當做到清楚了解。學校要意識到家校合作中需要學校和家庭處于同等位置,針對家校合作而言,學校所占據的位置為主導并不是領導,角色應當定位為服務方。所以學校要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服務方的作用,把構建有效的家校合作關系當作重點任務的實施,將家長看作與自身同等地位的合作伙伴,樂觀對待家長的監督與管理。如此,學校才可以充分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確保家校合作的有效進行。
3.通力合作,強化家校合作的統一性
家校合作的統一性主要表現為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等的統一性。學校要將自身的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等對家長詳細說明。而同時,家長也要將自身對孩子的期望、教育方式等一一對學校講明。繼而,學校與家庭共同在一起研究、分析,爭取在以上各項內容中保持統一,進而防止在教育學生方面產生反向作用,讓家校合作的功效互相疊加至最大。
4.擴展家校合作途徑,構建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
對于家校合作形式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習可借助多種方式進行家校合作,構建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
(一)構建家長委員會,加強家校之間的交流
針對目前大多數小學班額太大,教師沒有剩余的精力來實現和家長長時間的交流,學校可構建家長委員會,在各個班級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家長成為家長委員,并作為中間環節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力度。這樣不但能夠借助家長委員會把學校的相關信息傳遞給大多數的家長,而且可以經過這部分委員聽取更多家長的建議,讓其在學生的教育與培養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構建家校聯系薄,加強學生信息的交流
為緩解教師和家長工作時間不足,不能時常展開面對面的溝通,可給所有的學生構建一本家校聯系簿,教師可及時對家長傳遞學生在學校的信息,此外家長亦能按照需求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詳細狀況。如此,就能夠通過一種更加有效和便利的方式構建家庭和學校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展現家校的教育職能。
(三)有效的時間內組織家長會等,確保家校之間的溝通無阻
家長會與家訪作為家校合作的有效模式,亦為最普遍的方法。學校將這部分活動規范化,并融入到自身的工作規劃中。組織的所有家長會都應當具備詳細的主題,應當防止僅僅將學生的成績當作唯一的主題,這樣就會讓家長承受較大的壓力。在家長會上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師報告會的形式,不但要經過教師使家長清楚明了學生在學校的情況,而且應當使家長提出有效的意見。此外,在家訪的時候要注重從整體上闡述學生的狀況,不能將家訪變成告狀,以防對學生的心理上產生嚴重的影響。
(四)促使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激發家長和學校交流的主動性
學校應當將家長視為一類獨特的教育資源,構建“家長志愿者協調委員會”等,征求教師對教育資源類型的需求,比方特定身份的教育者、教育場所等,繼而輔助教師和在此領域具備才能或者可以給予幫助的家長進行溝通,來達到教師教育的目標。此外,將其當作前提構建家長教育資源庫,同時在所有的班級中指派一名協調員。
參考文獻:
[1]劉衍玲,臧原,張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7,(2).
[2]侯娟.談家校合作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4).
[3]周月朗.近年來美國家校合作的研究與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