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俐娜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業發展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障。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卻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產出效率較低,對此,我國黨和政府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不斷出臺相應的惠農政策,以求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如何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成了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任務。本文主要以“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為主要基點,針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進行淺要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探索發展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143
1 “互聯網+農業”的具體含義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其對農業的各個方面均有明顯的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2 “互聯網+農業”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時期,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高效快速的政策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因為科技和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的長期影響,我國的農業尚還發展不足,仍舊處于初級階段,主要以粗放型生產方式為主,所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根本,農業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10000a左右,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在當時,我國的原始農業就已經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從漢朝開始,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就已經是鐵犁牛耕了,而一直發展到現在,我國的農業生產要素也一直都沒有實質性的改變。1949年建國以后,因為國內的形勢尚還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我國的農業也未能做出技術上的突破,一直到改革開放,我國農業才真正步入了現代化的道路。現今,已經全面步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經濟對于農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經濟的競爭力,還能夠拓寬市場,并且推動農業生產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建設推動新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3 “互聯網+農業”經濟探索發展的主要途徑
3.1 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農業經濟模式標準化發展
以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農業缺乏現代科學技術的有效支撐,所以就需要與現代化的智能信息技術相結合,一同推動農業朝著精準化的方向持續發展,把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精準化水平提升上去。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業精準化已經在農業發展的各個過程中逐漸顯現,例如土壤,光照,溫度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詳細的數據,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這些數據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和歸類,然后進行詳細精確的分析,提高農業生產監測數據的分析能力。
3.2 推廣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利用電子平臺實現高效銷售
以互聯網平臺為媒介,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大力推廣扶持電子商務,在此基礎上,國家還需要頒布一系列的惠農措施,對農業發展進行適當有效的鼓勵與扶持,推廣發展與之相應的電子商務企業,積極鼓勵涉農企業建立自主農業商務平臺。為了加強農業與物流企業的交流合作,擴大農產品流通的市場,還需要以互聯網技術為媒介,采取精確化管理的模式,對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物流、管理、營銷等各環節的全面應用。
一直以來,農產品都采用的是單一的傳統的銷售模式,而電子商務則為農產品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重要途徑,農產品的銷售可以充分利用天貓,京東,蘇寧等綜合性大型商務平臺,拓展開發農產品的網上銷售平臺。長此以往,企業還可自主打造農業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把線上和線下的銷售資源進行整合處理。
3.3 促進農村互聯網建設,并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村相比于城市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自給性,我國農民長期受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經濟的影響,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還未能普及到每一個農村家庭里,這就需要進行農村互聯網的基礎建設,為以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政府應當承擔大部分的責任,著重解決農村網絡通訊問題,并且逐漸拓寬農村網絡的應用范圍,提高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水平,爭取早日實現農村互聯網的建設與改革。
農民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主體地位,如何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是大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這就需要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完善改良農民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教育,建立完備合理高效的培訓機制,保證農民的文化教育措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儲備人才。
4 結語
農業作為我國立國之本,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而單純依靠傳統的經營與銷售模式,是不可能實現農業的實質性變革的,所以“互聯網+農業”這一新興的組合就為農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借助互聯網平臺,將會更有利于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