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
摘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時尚產業國際化的今天,中國的服裝設計如何既能毫無障礙地與世界對話,又能有自己的風格,是很多人都在探討的問題。目前雖然有不少華人設計師在走風格化很強的私人定制路線,但始終沒有像三宅一生、川保久玲那樣的國際知名度高,本土化風格強,消費者喜愛的服裝品牌。中國服裝設計該如何發展,設計師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和國際格局,本文嘗試從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方面,為服裝設計建言。
關鍵詞:服裝設計 傳統文化 現代意識 設計語言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5-0056-02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
傳統對于設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一代人的創造力都不可能無根而生,傳統文化就像一條從“過去”經由“現在”流向“未來”的河,我們不可能割斷這條文化的血脈。不管設計師意識到與否,傳統文化總是影響并塑造著我們。
就像英國現代的著名服裝設計師維維安·威斯特伍德(VivienneWestwood)說過的“過去的時裝史凝聚著許多刺激我去創造的東西。”而法國的高級時裝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也有過相似的表述,他說:“古典并非古老和陳舊,無論哪個時代,古典都是非常有魅力的,古典中凝聚著許多新的靈感。”
從事當代服裝設計,勢必需要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幫助設計師獲得一種時空定位,重新審視傳統,正確認識當下的設計趨勢。既能看到流行時尚虛幻、荒謬的一面,也能看到傳統文化潛在的真理和智慧的價值。否則我們顛覆傳統,看破一切,設計又將以何為依托?
中國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統服裝制式,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但是另一方面,時代不斷更迭,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們接觸的事物和信息大為增加,交流日益頻繁,對服裝設計的眼光和批判意識不斷增強。因循守舊的設計已經不被認可和接受。此外,從商業角度來講,缺少時代感和時尚性的服裝設計很難打開市場,獲得觀眾的注目和喜歡。現代設計要回歸傳統,但并不是對傳統生硬的模仿和嫁接。缺乏創意和思考,哪怕是將傳統模仿到極致,也只能落個效顰學步之嫌,傳統的美感反而被破壞。
因此,要想使傳統設計元素在今天煥發新活力,應該以現代人的眼光和觀念去尋找和挖掘傳統文化中更深刻的內涵,仔細研究現代人的美學觀念和時尚需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傳統為現代設計之根源,為現代設計提供素材和文化性格,另—方面,傳統文化也借助現代設計的方法和時尚等理念得以不斷延續。傳統和時尚從來不是絕對對立的,深入挖掘傳統,賦予其新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使傳統與時尚更好地融合,從而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華裔設計師譚燕玉(Vivienne Tam)說:“在中國,我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矛盾,我們對傳統文化充滿崇敬之情,但同時又要努力地趕上現代的腳步。”對于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日本的服裝品牌“三宅一生”設計哲學值得我們借鑒。
二、東方禪意——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1SSEY MIYAKE)作為日本當代服裝設計師,其作品被稱為“東方服裝藝術的一面旗幟”。在當今主流服裝設計都依托于西方服飾體系的趨勢下,三宅一生確立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做以東方審美文化為核心的服裝品牌是其追求的設計定位。“三宅一生所作的最大貢獻,是從東方服裝文化與哲學中探求全新的服裝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術美。他深入地研究了人體和服裝的內在聯系,從日本古代服飾的披掛、包裹、纏繞等形式中汲取靈感,將平面剪裁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
歐洲服裝設計的傳統,強調感官刺激,追求夸張的人體線條。而三宅一生的服裝設計更多地考慮了人與服裝之的舒適感與空間感。他深入探索時裝的源流,從日本傳統的佛教禪學和道家思想中汲取營養,并利用西方盛行的抽離、解構、重組等手段,取西方設計之法,注入東方文化之魂,最終設計出中西合璧又民族感極強的新觀念服裝。是一種通過對服裝“內空間”保留,隱藏人體自然線條,產生舒暢飄逸感覺、尊重穿著者的個性、使身體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時裝風格,在美觀、舒適、時尚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
三宅一生的作品并不僅僅是對古老東方服裝“寬袍大袖”內空間理念的借鑒,其“皺褶”系列的服裝風格中,可以看到古希臘柱式的影子。他的服裝更被稱為“東方遭遇西方”、“傳統對話現代”的結果。“衣服穿在外面,必須用心體會”,這句充滿了東方禪意的話是三宅一生設計理念的精華。如何結合亞洲人的膚色、發色、身高、體形,設計出適合展示亞洲人的體態美和身材優勢的服裝,是每一位中國服裝設計師首先明確的設計定位。
三、Less is more中國服裝設計的方向
日本設計師福田繁雄曾言:“設計中不能有多余”。真正的“東方文化”、“中國設計”,不是諸多設計元素(如牡丹花、篆體書法、京劇臉譜、剪紙等)的簡單照搬、拼接到服裝上,就是中國服裝設計了,這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僵化復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粗淺印象,缺乏民族個性與神韻。“中國傳統文化,不限于商鼎、周服、秦磚、漢瓦的表象形式,在于其圖像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那是一種囊括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愛好興趣、禮儀制度、價值觀等所有文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憑借靈明之心與巨大智慧所發現的宇宙本體真相及所建立的大道本體,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
必須真正潛下心來,認真領會東方審美、中國意境,在東西方的對比中,深入到哲學層面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沒計語言的交匯融貫之處,并將其通過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形成個性的、民族的設計風格,此方為設計本土化之精髓。就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設計系教師李薇在—次訪談中談到的:“在中西的比較中,我對東方的文化與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開始試圖在精神層面表現東方意境,尋找國際化的藝術語言,將東方的傳統文化進行意象的、抽象的表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薇曾設計過一組旗袍(如圖1),它們在造型上有民國時期旗袍的形制,保持原汁原味,然而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更現代更符合人體工學。她通過對服裝材質、色彩、內空間設計,弱化旗袍所具有束縛感和禮儀性,讓旗袍具有了一種現代的、溫婉而又舒適的開放姿態,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著(如圖1、2、3)。
李薇設計師曾在一次講座中闡述了她的設計理念:“東方視覺審美、纖維藝術和服裝載體問的承接與轉換,在服裝與纖維的基礎上,追尋傳統東方的美學意蘊。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生活中的服裝設計,對設計者來說都要有“四度”,即高度、深度、溫度和適度。高度就是視野和修養,深度就是專業文化的深挖和積淀,溫度就是堅持,適度則是恰到好處。”
中國當代的服裝設計可以強調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但傳承不是照搬或者拼接,而是在學習傳統的技藝,繼承民族文脈的基礎上,加入設計的時代感。很多民族傳統工藝的沒落,與時代參與感不強,注重復制而沒有創新有很大關系。服裝設計語言的成熟,不僅僅在于這件衣服的可旁性,它更是設計師觀念的表達。服裝作為設計師藝術主張和藝術態度的載體,愈加平和地表達,越容易直擊人心。越想直白的、強勢地把傳統符號拼貼在服裝,越容易被抵觸和屏蔽。
對傳統的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僅停留在膚淺的符號化和表面化,而應深入學習東方意境和中國哲學。而所謂的植根于傳統文化“創新”,也不是靈光突現和元素的簡單拼接,真正的“創新”是設計師年年月月在傳統文化的浸染中持續探索與實踐的水到渠成。最終,必定得是具有東方審美依托的設計才會給中國服裝設計站在世界舞臺上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