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摘要:職業院校教師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線人才,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對教育、教學的勝任力至關重要。勝任力模型能甄別職業院校教師的勝任力,提高教師的崗位勝任力,這對以造就實踐型人才為目的,培育高知識涵養、高操作技術、高道德品質學生的職業院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師;勝任力
1、研究背景
國家的繁榮、社會的進步都要求大量優秀的人力資源來支持。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家,擁有大量勞動力。但勞動力并非等同于人才。中國發展到現在,怎樣由一個勞動力大國轉變為一個人才強國,怎樣將組織的核心競爭力由資金、土地、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這兩個轉變是黨和國家一直重視的。而且,二十一世紀的國家之間的競爭,其實質與核心都是人才與人才之間的角逐。怎樣提高國民的素質,培育出優秀的人才,是政府一直關注的課題。
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發展職業教育已然成為我國“人才強國”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院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它承擔著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新知識的研究、服務經濟市場等重要社會任務。近年來,鑒于國家重視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資金、人力等資料的投入也相應增加,各類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的生源充足,運轉良好。然而,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為了保證學生順利長成為有用之人,教師在當前國內職業教育不斷深入與推進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作為發展職業院校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勝任力,促進職業院校教師綜合涵養發展,已成為優化教師群體結構的一項重要任務。社會也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工作質量和工作勝任力投以更多的視線。
2、國內外教師勝任力理論
國外關于勝任力的研究最早開始于美國的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勝任力初始的探索是美國政府用于選拔出色的外交官而提出。1973年,麥克利蘭(McClelland)最早在其自己的文獻中對“勝任力”的定義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勝任力即是“相宜、適宜”某一種工作的能力,也是員工能否承擔某一工作任務的意思。2000年,Hay/McBer公司對教師勝任力與工作績效相關性采取研究,最后向美國政府有關部門陳述了一份有關教師教學質量的陳說,研究人員在里面指出優秀的教師的應該具有的以下幾個方面,包括專業化、指揮能力、想法、規劃和愿望、社交關系。Aisv認為,教師的勝任力模型可以由十五個因素構成,例如溝通能力、計劃和組織能力、崗位準繩、融入環境的能力、社交關系、友好、技能、引導、知識等等。2004年,學者戴爾克認為,老師的個性、學問和在特定條件下的能力與態度是構成教師勝任力模型的關鍵。
3、職業院校教師勝任力理論模型
梳理近年來有關職業院校教師勝任力的學術成果,筆者認為職業院校教師勝任力理論模型包括“個人特質”、“教學水平”、“動機”、“科研水平”、“態度”六個方面的特征。這六個方面的核心特征之間外部相互獨立,各自形成作用于教職工能力的重要條件;六個特征之間又相互聯系,綜合起來構成一個卓越教職工應該具有的整體勝任力。
3.1個人特質
個人特質包括總是具有自信心,富有原諒與寬容的心,人格魅力,總是愿意幫助他人這幾個勝任力特征。筆者認為我國現代的職業教育的學員生理年齡普遍偏低,無論是思想還是身體都還在成長階段。在平時的傳道授業解惑中,教師的個人特質對教學及實踐活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甚至有時更決定了教育教學質量。教育并非只是教授學問、引導學習,還是教師人生經驗的傳遞,靈魂培養的過程。具有原諒與寬容心的老師,其學生中必然也常有胸懷博大者;展現出強大自信的老師,其學生中定然也誕生“膽大”之輩。
3.2教學水平
教學水平包括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指導能力,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技能,豐富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師生關系。授課是教師的主要工作任務,但是總覽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教師卻是領導者、教育者、組織者這三種角色相互交叉糅合的特殊角色。據文獻資料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采用不同指導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具有高效教學技能的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會注重課堂內容的邏輯、條理性,因情境的不同變幻教學策略。作為21世紀的職業院校的教師,應時時刻刻與時俱進,學習有效的教學技能,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多媒體等教學輔助設備,提高教學水平。
3.3動機
動機包括為人正直誠實,有高尚的品德,情感特征穩定,工作情景中具有自主性或主動性,敏銳的洞察力,具有責任感,動機是一切行動的開始和結束。動機就是驅使教師完成教學工作的“引擎”,此“引擎”是由內而外的,是教師自動向著教學目標前進的根本。職業院校教師應該富有責任感,對工作聚精會神,全心全意,主動付出,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果。
3.4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包括研究的能力,學術交流能力,重視科研成果。有研究證明,如若教師擁有偏高的教學科研能力,了解自己學科的前沿知識,且教師能投入到教學改革中,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導學生,學生的潛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素質明顯提高。
3.5態度
態度包括工作情景中,總是幽默風趣,尊重他人和尊重學生,對學生態度和藹,充分的了解或理解學生,學習經驗。態度決定一切,是對教學工作持有的行為傾向。教師整個職業生涯中其職業態度的重點是平等的對待學生,熱愛他們,這是他們工作職責的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心理學家郝濱老師認為,對一份工作的態度,即對這份工作的看法,能夠決定了他在這份工作上的效率.
4.總結
職業院校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加強,職業院校培養出的學生也影響著我國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成為關鍵。教師不但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可替代的支撐力,更加是建設知識型國家的基石。因此,加深在職業院校的教師勝任力的探索,于學生,于學校,于國家都是富有正面的效應。
參考文獻
[1]甘振軍,趙昌.戰后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演變的歷史考察[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7,04:94-96.
[2]牛端,張敏強. 高校教師勝任特征:O*NET工作分析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2008,06:43-48.
[3]湯舒俊,劉亞.職業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6
[4]王強. 我國K-12教師勝任力深層結構實證研究[J]. 教育研究,2012,10:136-140.
[5]劉宇.創新人才培養與大學教師勝任力對接模型構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