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曄臣+馮堯聰



摘要:本文在社會調查和數據處理的基礎上,系統對順德逢簡村進行空間形態量化和認知分析。首先利用空間句法對逢簡村進行量化分析,結果表明:逢簡村整體整合度值域為0.349279~0.779550,平均值為0.542153,可見村落整合度跨度較大,集聚中心明顯;然后通過調查問卷與認知地圖所反映的公眾意象繪制成總體意象圖,得出逢簡村形成“三縱二橫”主體道路意象結構,串聯著一系列的節點、標志物與區域要素。最后結合量化與認知分析的結果,對逢簡村提出空間優化建議。
關鍵詞:嶺南水鄉;空間句法;空間認知;村莊規劃;逢簡村
1引言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我國的規劃重心不僅僅局限于建設大城市,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也成為政府著力發展的目標,力求各級城市與農村地區協同發展。2008年浙江湖州市安吉縣在國內首個提出“美麗鄉村”計劃,自此以來,“美麗鄉村”成為國內農村建設的高頻熱詞,先后有浙江、安徽、北京、南京、寧波、蕪湖等多個省份和城市推出“美麗鄉村計劃”。
逢簡村作為嶺南水鄉的典型代表,村內河涌交錯,古橋古祠眾多,具有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目前,逢簡村已成為順德區新十景之一,每天有過萬游客前來游覽,旅游產業也漸漸成為逢簡的主導產業。為了適應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要求,對逢簡村進行空間改造勢在必行。本文結合空間量化與空間認知方法,為逢簡村的空間改造提供嶄新的參考依據。
本文選取空間句法作為空間量化的方法。空間句法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由倫敦大學教授比爾·希利爾(Bill Hillier)首先提出,它立足于城市空間網絡,是研究關于反映空間客體和人類直覺體驗的空間構成的一系列理論與方法。在國內學界,陶偉、陳紅葉、林杰勇(2013)利用空間句法以及意象地圖對廣州小洲村進行空間形態以及認知研究。周虹宇,李早(2015)利用空間句法比較了皖中與皖南村落空間結構的差異并分析其成因??臻g認知方法選取上,本文選用城市意象法進行分析。1960年,林奇(Lynch K)在其著作《城市意象》(TheImage ofthe City)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城市意象的概念。他將城市意象按照以下五種元素進行構造:道路、節點、區域、邊界及標志。1983年徐放發表的《居民感應地理研究的—個實例——對贛州市的調查分析》一文是國內最早進行城市意象研,他對贛州市75位居民進行調查,并發現人們認識城市的方法都是有規律的。經過多年的摸索,城市意象法在我國學界越來越受人重視,空間認知也不局限于宏觀區位的研究,開始向中觀、微觀區位延伸。韓福文、王芳(2012)利用城市意象理論對沈陽市鐵西區的工業遺產旅游進行形象塑造。田逢軍(2013)對江西南昌市的城市游憩空間進行空間意向特征分析。
綜上所述,城市意象能夠很好描述城市中的空間要素,但缺乏對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與描述,但空間句法正是能夠對要素關系提供結構性、直觀的描述。另一方面,城市意象能夠對空間句法進行補充,對如何將融合了人們對空間二維、三維的認知意象運用在空間句法的二維分析中提供了新的啟示。本文利用前人對空間句法與城市意象融合的理論與方法,對嶺南水鄉進行空間形態與認知分析,嘗試探索此種方法是否適用于嶺南水鄉,以及對嶺南水鄉的保護與發展是否有新的借鑒。
2研究區概況和數據來源
2.1研究區概況
逢簡村位于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北端,面積5.24 k㎡,常住人口5678人,2015年村集體收入1758834元。本文選取逢簡村居民點范圍作為研究區域,面積約1.30 k㎡。逢簡東鄰桑麻村,西接龍潭村,北部與西江下游的錦鯉江依靠,南部有二環公路穿過,與逢簡工業園隔路相望,南二環高速與村落相隔約2.4 km。村落四周被魚塘包圍,形成獨立而集中的聚落形態(如圖1所示)。
2.2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基于實地調研所獲取的逢簡村道路情況、建筑情況、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商業設施分布、綠地分布、旅游景點及歷史建筑分布等,二是2012年佛山市城市電子地圖,三是Google earth的航拍照片。
利用ArcGIS對佛山市城市電子地圖進行空間處理,再根據電子地圖的空間位置對航拍圖進行空間配準,結合2015年的航拍圖對電子地圖進行目視解譯更新,最后將實地調研數據輸入到相對應圖層的屬性表中,完成建庫工作。
3逢簡村空間量化分析
3.1數據處理
將道路數據提取到AutoCAD進行軸線圖的繪制??紤]到逢簡村的道路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外界聯通的,因此延長了與外界相連的道路,設置了500米的緩沖區,確保結果的準確性。然后將繪制成果導入到空間句法軟件Depthmap中,對軸線圖進行整體整合度、局部整合度進行句法分析。
3.2整合度分析
表1是逢簡村整體整合度的參量統計,可見逢簡軸線條數為641條,整體整合度值域為0.349279-0.779550,平均值為0.542153。由此可知,逢簡村的整體整合度不算太高,即村內的道路可達性一般。
圖2為逢簡村整體整合度的示意圖,筆者利用Naturalbreaks分類法將整體整合度分為5級,用紅一黃—綠色系表示,紅色為整體整合度最高區域,綠色為整體整合度最低區域。
從圖中可以看出,紅色軸線主要是圍繞村落的二龍路、工業四橫路、村落東側道路以及位于逢簡市場四周的逢源路等道路,并在逢簡市場周圍呈現集聚分布。說明這些道路整合度較高,連通性更強,具有最高的可達性。從拓撲特征上講,這些道路對于人們來說易于到達,人類活動相對集中,被認為空間的中心位置。這些紅色軸線便是村落的主要道路,并且受到城鎮化影響,因此具有高整合度。而逢簡市場周圍分布大量商業設施,而且是停車場所在位置,因此吸引著大量人流前來,人類活動集中。由此可見逢簡市場一帶是村落的中心。endprint
橘色、黃色軸線基本上與紅色軸線相連,由于與整合度最高的道路相連,因此這些道路的整合性也較高。而位于次等的這些道路與上文所提及的次要道路基本符合,是村落內的生活道路。
綠色軸線為整合度最低的道路,位于村落內部或者道路末端。這些道路整合度較低,可達性較差,對于游客來說,這是較少抵達的區域,因此更為安靜,功能單一,一般以居民居住區為主。
4逢簡村空間認知分析
4.1調研設計
本次主要對象為逢簡村當地居民、對逢簡村游覽結束的游客以及曾經去過逢簡村游覽的游客。
本次調研采取調查問卷與認知地圖相結合的方法。由于人手以及實際情況,調查問卷采取現場派發與網上填寫結合的方法進行。本次調研,網上問卷發放115份,收回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為95.7%;現場發放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26份,有效率為86.7%,因此有效問卷總數為136份。認知地圖現場發放30份,收回有效地圖20份,有效率為66.7%。
4.2調研結果
本研究結合調查問卷、訪談、以及認知地圖,對意象要素按照認知率與類型進行分類與排序。類型分類參考林奇的方法將意象要素分為邊界、道路、節點與標志物。由于本次認知地圖采取限定描畫法,因此邊界由調查者提供,因此邊界不作為意象要素,只作為輔助要素體現。
(1)總體意象圖
根據意象要素的認知率統計,繪畫出逢簡村的總體意象圖(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逢簡村的意象空間具有趨同性,存在一個公眾意象。道路意象是整個意象空間的參照系,也是認知率最高的一個要素。以二環路、工業四橫路、逢源路、逢簡大道、東部道路組成了逢簡村的道路“三縱二橫”的主體意象結構,串聯著一系列的節點、標志物與區域要素。
(2)意象集聚區
核密度分析是根據數值與分布,計算出區域內密度的分布狀況并產生連續的柵格圖形。因此本研究嘗試運用核密度分析來探究意象空間的集聚狀況。根據意象熱點(節點、標志物、區域)的認知率,在ArcGIS10.1軟件上作核密度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由圖中可以看出,村落內呈現出兩大意象集聚區,分別是逢簡市場區域以及巨濟橋區域,還有明遠橋區域、參政李公祠區域、劉氏大宗祠區域連片分布。巨濟橋區域景點分布較多,和之梁公祠、巨濟橋、進士牌坊、百年御賜金桂等景點相對緊湊分布,吸引眾多游客,使該區域形成最大的意象集聚區。逢簡市場區域因為是游覽的始點,也是主停車場所在區域,同樣吸引了眾多人群,導致意象集聚現象出現。
5逢簡村空間量化與認知對比分析
5.1整合度與意象熱點對比
圖5是逢簡村意象熱點與軸線圖的疊加分析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意象熱點基本分布在整體整合度較高的區域。認知率偏高的意象熱點很多都集中于整體整合度偏高,而且軸線交合較多的區域,說明這些區域可達性較高,人流集聚,從而引起意象點認知率提升。但從圖中也可以看出,某些意象冷點也同樣位于整合度較高的空間中,空間吻合度不明顯,屬于不合理現象。原因可能是景點較為隱蔽或現狀較差,難以留給公眾一個深刻的印象。另外,有些認知率較高的熱點并不處于整合度高的空間上,這是由于景點過于出名,盡管道路可達性不高,但也會吸引游人前來游覽。由此可見,意象熱點與道路結構緊密相關,高整合道路具有良好的的可達性從而聚集人群,為部分意象核心的形成提供堅實基礎。而熱點本身由于意象的屙陛使得道路空間的匯聚能力有所增強。從而形成較好的聯動機制。
5。2整合度與意象集聚區對比
圖6為意象集聚區與軸線圖的對比分析圖。根據上文,整體整合度是對空間集聚與通達性的量化結果,整合度越高說明空間越緊湊,可達性越高。意象集聚區是對意象熱點的認知率進行核密度分析的結果,意象集聚區可以看到公眾認知的空間范圍,從而推導出人流密度分布空間。
由圖6可以看出,1和2是兩個最大的意象集聚區,即逢簡市場一帶與巨濟橋一帶,這兩個區域的整合度都偏高,說明這兩個區域無論從空間形態以及旅游資源等級來說都是逢簡村最為繁華的地方。但這兩個最大的意象集聚區之間的區域3并不連續,存在意象缺失情況。綜合圖5的分析結果,發現缺失原因是兩大意象區之間的意象點認知率并不高所導致的。4是另外一個認知率頗高的意象集聚區,可以看出,本集聚區的空間整合度不高,但意象集聚已有一定規模,因此本地區整合度與意象認知率的空間吻合度不高,是未來改造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綜上所述,空間句法中的整合度體現了空間的緊密程度,即空間的可達性??臻g的可達性往往對意象的認知產生深遠的影響。逢簡市場區域與巨濟橋區域的整合度與意象認知率兩者都同步偏高,證明這兩種空間在此是吻合的,是合理的空間布置。但明遠橋區域意象認知率偏高,但整合度偏低,說明空間吻合性低,需要進行空間優化,提升此區域空間的整合度。
6空間優化建議
針對本研究對逢簡村的空間優勢與存在問題的分析,勾畫出逢簡村空間優化框架(圖7),提出“1+1+2+3”的空間優化措施。
(1)以“逢簡大道一直街”為發展軸,提高道路整合度,縱向發展商業設施。逢簡大道與直街現狀已為逢簡村的主干道路,逢簡大道與市政道路二環路相連,是游客進出村落的必經之路,是逢簡村的迎客之門。因此,建議對逢簡大道和直街沿途建筑進行整修,修舊如舊,統一建筑特色。同時對道路進行拓寬,解決會車困難問題,提高道路整合度。
(2)完善空間次結構,促進主次結構無縫融合。建議對空間次結構進行優化,并以高社社區為重點整治對象,完善生活巷道網絡,提高片區整合度,并對區內建筑進行修繕,從而增加空間認知率。
(3)著力發展逢簡市場核心區和巨濟橋核心區,進一步提升該區域的影響力。逢簡市場與巨濟橋意象集聚區已成型,因此建議提升逢簡市場附近商鋪的商業活力,增加停車場車位數,促進粵暉花園的開放式管理,使逢簡市場意象區進一步擴大,輻射周邊地區。對巨濟橋區域附近景點進行修繕,特別是對郭氏祖祠、悅鑒梁公祠、雍和書院的修繕,開發新的旅游資源。
(4)開拓覺妙凈院、明遠橋、劉氏大宗祠等潛力發展點,提升村落整體旅游實力。覺妙凈院、明遠橋、劉氏大宗祠區域已有意象集聚的跡象,是未來發展的潛力點。完善上述三個區域的道路網絡,增強對三個區域的景點塑造,提升區域的整合度與認知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