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互聯網思維融入性模式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必然性。“互聯網+”時代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結合的時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回避的新環境。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機遇與挑戰。高校應主動出擊,發揮新媒體的正面優勢,克服負面效應,積極探索、不斷創新,通過革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主體、健全管理體制、完善教育體系、突破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尋求技術支撐等七個方面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網絡發展之路,開創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思想 融入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新媒體時代到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呼喚新媒體思維
思想政治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當中,這三個關鍵詞都是改革的重點,都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關鍵環節。高校是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的意識形態陣地,“思想是靈魂、政治是骨骼、教育是命脈”貫穿于高校思政工作始終。社會及青年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多維度的。從高等教育的領域來看,對互聯網思維進行深入的認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進融入互聯網思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必然性。近兩年,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和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層出不窮,微博、微信、微視、各類論壇、網站、應用如雨后春筍,新媒體正改變一切。新媒體將不僅僅是工具,新媒體即生活,新媒體時代到來了。變革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認識與高度重視新媒體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影響,必須創新傳統教育觀念,將新媒體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確立新媒體下的教育理念。必須始終圍繞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范教育、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不動搖,趨利避害,化被動為主動,找到適應新媒體特征的教育理念,推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穩步發展。
2互聯網思維特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解讀
從思想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看待客觀世界提供了一種理性視角,指導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價值的正確思想行為。從政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既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黨的理論的宣傳教育課程,是帶有政治色彩和階級符號的教育。從教育上看,高校信息化教育已經貫徹落實了十幾年,而是全方位更細致的基于大學生價值導向的正確指導。新媒體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無限可能性。新媒體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微課堂、校園微博、微信、微視、校園論壇、聊天室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學生與教師通過新媒體能進行及時地交流和分享。新媒體為抽象的思政教育工作增加圖像、聲音等有趣元素,提高了學習興趣。但由于新媒體傳播中信息的雜亂、無序,真假不辨,人們在使用新媒體時的“媚俗”傾向以及高校運用新媒體技術自身的不足等原因,新媒體的迅速普及及發展,也對以傳播嚴肅主流文化為主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3目前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央電視臺時說,一定要發揮新媒體的影響力,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發聲不夠響亮、不夠大。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工作上,雖然已經建立各種新媒體平臺,但布局分散、影響力差、“發聲不夠響亮、不夠大”。各高校都建立了思政教育專門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平臺,取得了一些成績隨著新媒體如火如荼地發展,絕大多數高校都意識到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進與創新進行了諸多探索。目前,各高校校園網、思政教育專題網等網站建設成績斐然,有力推進了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尤其近兩年,大部分高校都開通了微博、微信、微視、微課堂等新媒體平臺,進一步豐富了思政教育資源,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利用傳統思維做新媒體,僅把新媒體當作工具,缺乏對新媒體的深刻認識,沒有樹立新媒體思維方式,因此高校各網站內容更新慢、時效性差,原創少,個性表達少,缺乏互動性,尤其是議題設置能力差,不能有效地引導輿情,導致訪問量不高,學生利用學校思政教育網站學習交流的積極性不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新媒體資源的利用程度及有效性遠遠不夠,亟待加強與改進。
高校網絡輔導員是指高校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職責的輔導員通過網絡載體,面向大學生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所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把網絡作為載體,注重網絡積極作用,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高校網絡輔導員的主要職責是要求其積極主動利用計算機網絡,手機移動網絡等新式媒體,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溝通、交流、引導,以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樹立新媒體思維方式,開創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互聯網思維是廣泛聯系對話溝通時代的新思維,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最大程度的“互聯互通”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處于信息接受和發送的聯絡點上,信息傳播由傳統意義上的一對多轉,變為多對多,形成了網狀式的極發達高頻的交流方式。個體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資源的享受者,同時也是信息資源產生的發源地。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高度的開放帶來了充分的互享。
高校網絡思想者教育工作的穩定且高效的運行離不開網絡技術條件的支撐。高校應設立網絡管理中心,利用新媒體力量,建設數字化校園,為全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第一,建設數字化校園,積極開展與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數字校園”是指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活動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拓展實現校園的實踐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拓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育人、教學質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與效率的目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加強校園數字化建設,推廣校園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術平臺與保障。
第二,培養一批專業化的后臺管理人員,以應對與解決新媒體環境下不斷更新的技術難題,保障新媒體下校園網絡的監督技術的同時,增強跟進時代步伐的網絡等新平臺的美感與吸引力。
第三、加強對各學院輔導員的網絡技術與應用知識的培訓工作,打造一批技術過硬的網絡輔導員隊伍,保障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進。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機遇與挑戰。高校應主動出擊,發揮新媒體的正面優勢,克服負面效應,積極探索、不斷創新,通過革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主體、健全管理體制、完善教育體系、突破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尋求技術支撐等七個方面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網絡發展之路,開創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陳曉鶴.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及其對策[J].廣東廠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6).
[2] 阮東彪.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解圍[J].教育理論研究,2010(05)
[3] 曹一帆.基于新媒體資源整合態勢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進策略[J].新聞傳播,2015(11).
[4] 胡啟明.互聯網思維在高校新媒體傳播中的運用探討[J].東南傳播,2014(7).
[5] 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2013(05).
[6] 顧棟棟.新媒體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2.
[7] 梁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輔導員機制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8] 周宏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網絡挑戰的對策[J].理論與實踐,2011(01).
[9] 趙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實現條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04).
[10] 孫訓華.淺論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開拓創新[J].學園,201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