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智
【摘 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中,都明確地對職業院校教師提出了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要求,提高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快速適應未來信息化教學環境,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師 信息化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190
傳統職業院校教學以線下學歷教育為主要形式,當前職業院校教育普遍采用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以下是我對職業院校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教學的六點思考。
一、對課程形式發展趨勢的適應
線上教育,是指通過互聯網或其他數字化媒介渠道,進行學習與教學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所提供的條件,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形成的一種不同于傳統面授的全新教育方式。職業院校線上教育,是指主要針對職業人群,通過網絡渠道,讓學習者獲得某種職業所需的職業知識、使用技能和相關資質的教育。
2008年被提出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漸趨成熟,我國學習者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城市,學生的比例較大。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私有式網絡課程,與MOOC使教師有機會服務于全球不同,SPOC讓教師更多地回歸校園,回歸小型在線課堂。課前,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學習者和整合者。他們不必是講座視頻中的主角,也不必準備每節的課程講座,但是要能夠根據學生需求整合各種線上和實體資源。課堂上,教師是指導者和促進者,他們組織學生分組研討,隨時為他們提供個別化指導,共同解決遇到的難題。SPOC創新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課堂活力。MPOC(Massive Private online course)大規模私有式網絡課程,與MOOC和SPOC相比較從在線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來看,可以共享同一個網絡課程設計方案。MPOC課程設計以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等為出發點,注重教學內容的表達,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使課程設計方案落實到教學實施的行為層面。大數據分析的運用,為大規模私有式網絡課程發展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運用在線教育參與者的消費習慣、學習偏好、易錯點等相關的記錄,為這些學習者推薦定制化、個性化的學習服務。線上教育平臺對于學習者數據的追蹤和記錄,方便提供長期的連續性的教育教學。
二、對“學、教”互動方式的適應
直播互動,是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一個重要紐帶。線上學習者課程完成率低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實體課堂氛圍和起監督作用的老師,對于某項應用技能的學習來說,直播互動的模式更方便學生糾正技能實際操作中的問題,以1對1或1對多等形式直播互動,極大解決了線上學習者選擇此課程的顧慮。教師引導下的“學、教”互動主要分為三個時間段,并通過七個關鍵教學環節來實現。
(一)上課前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教師發布學生學習作業,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二)上課過程中解決重點和突破難點
1.預習課程和自我檢測。教師發布預習檢測內容,進行效果評價;學生完成預習檢測內容,從中找到自身弱項。2.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教師根據上一環節,及時調整學習目標,組織探究性質的互動;學生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分組展示探究過程和階段成果。3.精講點撥、歸納提升和互動答疑。教師精講重點知識,提煉歸納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集中解答普遍性問題;學生在高效率的時間段認真聽講,提出問題。4.學習反饋并突破難點。教師發布課堂達標練習,彌補學生薄弱項;學生完成測試,參與討論,消除知識和能力中的盲點。5.評價反思。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組織學生總結、評價和反思;學生分組評價所學內容,分組總結學習收獲和提出改進策略。
(三)課后的應用和拓展
鞏固提升,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間及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解惑答疑;學生通過交流實現互補,查漏補缺。
三、對學習硬件設備的適應
目前,教學所采用的教學輔助硬件設備主要有: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電視等。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等更多硬件設備,正在越來越多地加入到線下和線上的教學當中。智能穿戴設備技術被應用到教育領域,實現在線教育仿真課堂、隨時隨地學習、拓展和優化了在線教育的學習場景。
四、對線上和線下考核方式的適應
教育屬于結果導向型較強的行業,需要對教學結果進行檢測,線上考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或者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的資質證明,另一方面,線下教育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教學結果的評測,了解學員的接受狀況,幫助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如某項技術和技能的自動檢測與評估。正在到來的個性化和多元化個體學習方式中,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組合有更多的選擇余地,選修課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相應的考核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學習者在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驗證身份后,其信息被學習記錄系統(learning record system)完整記錄,學習記錄系統客觀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習慣等信息,幫助執行教學的職業院校更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生。
五、對互動式課件的適應
(一)課件的多終端適應性
課件展示,已經不局限在電腦和投影屏幕上,而是更多地通過手機屏幕、平板電腦屏幕和可穿戴設備屏幕來實現。使用環境和屏幕大小等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們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課件在不同設備中的兼容性,而且要考慮到學習者在使用中的舒適度。兼容性方面,響應式html5技術開發前端展示頁面,具有良好的用戶體驗以及多終端適應性。舒適度方面,我們在課件中的字號、多媒體匹配和可操作性等都需要更好的設計。
(二)學習者學習時間的變化
線上教育學習者參與的時間段,與傳統的線下教育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學習者的移動客戶端相關APP在晚上20點到23點期間,成為最為活躍的時間段。
六、部分教育教學工作被人工智能和機器取代
目前,教育機器人的首要瓶頸是功能匱乏,體驗感也有待提高。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產業正加速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變革,新的教育模式已經誕生,“機器人教師”正走上廣闊的教育崗位。
以往,職業院校教師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批改作業、準備考卷,而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機器人來做。還有一些簡單的知識傳授、答題解惑,也完全可以發揮人工智能強大的“記憶能力”與不斷進步的“交流能力”來完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