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書
摘要:文章簡述了“互聯網+”的特性概念;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的必要性;結合工作經驗,提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的工作方式。拋磚引玉,淺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方式的改革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 共青團宣傳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時代下,什么是“互聯網+”?所謂“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效果或產出。“互聯網+”代表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轉變。簡單的說,“互聯網+”就是指互聯網加上多個或多種類型的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全面、多維的深度結合,最終創造出新型的發展生態模式。
1“互聯網+”特性概念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先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將其置于空前的高度。在最近的數十年中,創新的浪潮只高不下。在眾多行業、領域的創新發展中,最為關鍵,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就是電子和信息技術極其所帶來的網絡化與信息化。在現代經濟規模的發展下,面臨諸多科學層面的現實問題。為此,人們必須求助于技術及信息數據。在信息化條件下,應運而生的“互聯網+”,以各類信息數據為生產資料,讓管理者、生產者、經營者及消費者之間,實現良性循環互動,并衍生出新的管理方式和產業路徑。對比傳統能源可知,數據已然成為可再生能源。通過互聯網讓數據與傳統產業結合,信息化可以在多個層面上,幫助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和微觀單位的決策者。一方面,讓宏觀經濟管理者,制定出更有效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幫助傳統產業升級。
2"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的必要性
2.1“互聯網+”對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的影響和沖擊
“互聯網+”背景下共青團宣傳工作迎來了新的挑戰。梳理、分析、總結、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的變化因素,是今后開展共青團宣傳工作的基礎點。而“互聯網+”對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的影響和沖擊,則主要體現在降低了主流思想在高校校園中比例。眾所周知,個體的意識、觀念及價值取向,來源于其所接受到的外界信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高校校園中,學生主要通過校園廣播站、收音機等為數很少的渠道獲取信息。由于通訊技術的不發達,信息的傳播也變得十分有限及緩慢,學生普遍對校園廣播站傳播的信息甚為關注,而共青團的宣傳工作也能輕松的實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園已然實現了高度的數據化、網絡化。學生通過移動端,如手機、電腦、ipad等信息產品接受外界信息,而借助于微信、QQ、微博、貼吧、論壇等通訊或社交平臺,學生可輕松的實現信息大面積傳播與交流。總體而言,“互聯網+”背景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在接受和傳播信息方面變得更加高效和多元。再加上高校的信息“過濾”系統,無法對外界立體化、網絡化的信息環境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導致現行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共青團宣傳工作受到很大的影響。
2.2“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的可行性
“互聯網+”背景下雖然對高校的共青團宣傳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事物具有正反兩面,“互聯網+”的優勢長處也將會帶給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有利的一面。換言之,“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具有良好的支撐平臺,其可行性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極大提高宣傳工作的時效性。傳統的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受到時間及空間的雙重限制。通常情況下,組織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開展共青團宣傳活動。由于高校學生專業課程安排及生活習慣不一,因而導致宣傳工作效率不高。事實上,組織這類的共青團宣傳活動,每次到場的學生人數都較少,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互聯網+”背景下,借助互聯網技術,突破宣傳工作的時空限制,為宣傳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此外,“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其傳播速度十分迅速,形式靈活,內容量也較大。而學生的信息反饋,也可得到及時處理,從而有效提高了宣傳工作的時效性。其二,充實了宣傳工作的內涵。“互聯網+”背景下,可針對性、指向性的對共青團宣傳運用及管理人才進行培養。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育資源及內容,豐富宣傳隊伍的教育手段,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方式
3.1整合資源,增強宣傳實效性
整合資源,增強宣傳工作的實效性,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改革方式。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方式,其影響是全方面的,故而需要正確分析宣傳工作進行中面對的新問題。“互聯網+”背景下,占據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創新工作的新模式及新方法,推動宣傳平臺建設,才能有效增強宣傳工作的實效性。這里的“平臺”,指的是互聯網、傳輸協議及數字技術,在用戶與提供之間搭建的通用交互場域。在高校校園內,針對于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其平臺建設應囊括生產、運營、服務、決策及網絡支持五個部分。事實上,平臺建設的各個部分,分別代表某一環節,或者是某一特定功能。各部分之間各司其職,各盡其用,協調一致,共同發揮出高校共青團宣傳效應。平臺建設的基礎是“內容”,因而生產能力是宣傳的靈魂所在。作為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者,要更新思維觀念,圍繞學生為中心,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朝著“原創、權威、專業”的方向發展。此外,需要加強高校之間的深度交流與聯系,在整合資源的同時,實現資源共享。
3.2全程推廣,加速互聯網融合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互聯網+”背景下,對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方式改革,必須要重視考量宣傳工作與互聯網的加速融合。在與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要做到分門別類,條縷清晰。毋庸置疑,現行90后的大學生群體,熱情洋溢,個性張揚。學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因而宣傳工作要投放針對性強的信息,以期與目標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最大的互動狀態。依賴于這部分學生,讓其向其周圍同伴擴散傳播,可形成有利的良性循環效果。在全程推廣的過程中,推廣宣傳的方式系統需要功能齊全,如支持文本、動畫、視頻、聲樂、圖片等多種信息錄入。學校可組建一個“新聞中心”,以媒體方陣的形式,如手機報、校園報、校園微博新聞等,以數字化、網絡化的客觀表現,提高學生閱讀量和參與程度,潛移默化的加入或者是滲透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共青團宣傳工作,還可以定位于為學生提供特定生活項目的綜合解決方案,并努力成為他們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不斷增強高校共青團宣傳的核心價值。
3.3加強培訓,提升人員自身素質
人才是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缺乏人才隊伍,縱然具備先進的工作理念,科學的運轉模式及完善的制度保障,也難以切實發揮出應有的工作效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遭遇到形勢、環境和時代的多重挑戰。為此,加強培訓,提高宣傳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是完成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目標和效果的必經途徑。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者,其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宣傳工作者“內外兼修”,成長為復合型的宣傳人才。具體工作中,應先從夯實基礎做起,如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強化口語表達、文字編輯的能力等等。需要注意,理論知識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而學習方法更不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融入趣味性、生活性元素,化抽象為具體,才能保持宣傳工作者的學習熱情,調動宣傳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夯實基礎之后,接下來是重視網絡互動、反饋、表達等方式。著重培養網絡“敏感性”,調動并激發宣傳工作者的創造力。此外,可吸納部分新聞專業、傳媒專業的學生進入宣傳隊伍,提高宣傳隊伍的活力及宣傳水平。定期邀請媒體專家開展講座活動,為學生答疑解惑,指點迷津,逐漸提高宣傳工作者的宣傳能力。
4結語
不難想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和深入,整個社會形態關系會更加密切,并逐漸滲透到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及生活之中。“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模式及思維方式都會發生明顯的轉變。為此,作為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摒棄傳統守舊的宣傳思想。在具體的宣傳工作中,重視“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滲透“互聯網+”理念,以“互聯網+”為工作的突破點及切入點,發揮“互聯網+”的積極效應,從而切實提高共青團宣傳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中高校共青團工作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對接研究[J]. 王忠寶. 遼寧經濟. 2016(10)
[2]新形勢下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幾點思考[J]. 毛春波. 赤子(上中旬). 2014(11)
[3]論宣傳思想工作長效機制的構建[J]. 陳樹文,張文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