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宗偉+岳秀華
摘 要:語文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據著基石作用。如何增強小學語文教育實效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話題。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認為教師應該實施生活教育,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滲透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優化課堂提問,深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教版;教學策略;生活教育
語文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余個年頭,數年間,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改革成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改革經驗。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本人有幸參與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一些個人感受,想與諸位教學同行分享一下。
一、實施生活教育,激發學習興趣
想要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雖然學生每天都要跟語文打交道,但是正因為太過熟悉,因此很多人不將語文放在心上。單從學生參加課后輔導班的情況來看,補習數學、英語的大有人在,而補習語文的卻少之又少。這不僅反映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普遍不重視,也表明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不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學習應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課程標準闡明了語文與生活結合的重要意義,這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一個關鍵突破口。
五年級下冊《白楊》教學中,學校操場邊上剛好有一棵白楊樹,因此上課之前我布置了一個小任務,請學生拿上自己的課本,到校園里面去看一看這棵白楊,思考課文抓住了白楊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展開描寫?學生興趣馬上被調動了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帶上課本走到校園里面,想要親自去看一看課文里面寫的白楊究竟是什么樣的。等回到教室里面之后,很多人表示:這棵白楊樹周圍都沒有什么植被,可見它扎根的土地多么貧瘠,但它竟然那么直、那么堅強,真像一個戰士。通過這樣的一次觀察,既大大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二、滲透情感教育,培養人文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是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素質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語文課程應該主動承擔起情感教育的職責,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良好發展。這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決定的,也是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組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要從課文蘊含的情感教育內涵角度展開分析,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閱讀感受人世間的真、善、美。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情俱佳,這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奠定了先天優勢。教師應努力挖掘課文蘊含的情感教育資源,用語文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語文的世界里體會人生百態,只有這樣的語文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三、優化課堂提問,深化問題意識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激發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增強教學實效性大有裨益,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那么,究竟怎樣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想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最為關鍵的還是在于課堂提問的優化。教師本人首先要具備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為學生提供發問的機會。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平時要少說一些“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我認為……”“說的不對,正確答案是……”之類的話,要多說一些“同學們認為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大家有沒有其他的建議與看法?”“你們覺得呢?”之類的話。當學生習慣于這種語文學習方式,他們漸漸就會享受到思考的快樂,問題意識也會隨之深化。
只有學好語文,學生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的本領。關于如何進一步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本文就當前語文課程改革領域幾個熱議話題進行了簡要分析,由于個人研究視角的狹隘,理論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持之以恒地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好地服務于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事業。
參考文獻:
[1]田美娥.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學生個性的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7).
[2]王素華.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個性化[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