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華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界也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當前比較受推崇的就是新課程與素質教育的理念,而在這些新穎的教育理念中,比較受重視的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學語文科目是基礎性與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其中包含的知識面非常廣闊,學生要想學好語文,不能單單地依靠老師的灌輸來學習,要學會自己學習,自學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有了這種能力的人,前景是廣闊的,因此,就談一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新課程的不斷引進,這其中的新穎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影響著教育界,使得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教給學生知識不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本文重點要講的就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的問題。自學能力就是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習、去體會知識的奧妙,能夠讓學生養成自己去看書、做筆記的習慣,從而深刻地領會知識的內容,這是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必經之路,能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素質。本文就談一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去主動地進行學習
1.設疑激趣法
老師要啟發學生自己先進行課文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重視的是應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我的做法是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不能全部依賴老師,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解決難點。例如:我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給學生先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晏子是誰?他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齊王要派晏子出使楚國?告訴學生接下來的自主學習要圍繞這些問題開展,學生就能夠比較有目的性地去讀課文,理解課文,不懂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后找到答案。這種方法的作用在于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先自己去解決,這樣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學生對課文就不會陌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
2.情境引趣,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在教材中有些課文是寫景、寫物或者是抒情的,對于這種類型的課文,老師要為學生構建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學習。例如,在講授《桂林山水》《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課文時,應用這種方法是很好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應用信息技術,可通過播放配樂課文、錄音或者是圖片展示,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自己就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作者能夠感受到的一切,然后老師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學生能夠深刻地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教學效果能不好嗎?
二、傳授學法,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其實不是老師完全的放任不管,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各種能力還沒有達到成熟,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地讓學生自由學習,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因此,老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必需的指導,幫助學生去自學,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例如,在學習《風》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或者希望春天是怎樣的?讀課文時,你感受到作者筆下的老北京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作者表達的春天和你所看到的又什么區別嗎?大家都說一說,可以互相討論。學生對此的積極性是很高的,不但能夠讀懂課文的內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地提升了,再遇到這類文章,學生就知道怎樣去自學了。
三、要重視差異的存在,不斷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一樣,學生也是具有差異性的,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這種差異性就會表現出來,因此,老師要重視這種現實情況,區別對待,找到適合學生的自學方法。比如,在教學古詩《春夜喜雨》的時候,我啟發學生要走進這首詩的意境中,我用了如下的方法:喜歡朗誦的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首詩;對那些喜歡音樂的學生,讓他們把古詩配樂后再進行朗讀,如果可能也可以唱出來;如果是喜歡畫畫的學生,可以在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的基礎上,將自己覺得符合古詩的內容畫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同的區域中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也就能更加地走心,充分地發展自己的個性,教學效果是非常的好的。
四、要堅持不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長期進行堅持的,堅持短時間的不叫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也是如此,老師要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的園地里反復進行實踐,讓學生習慣這種氛圍與學習方式,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認真思考、主動質疑等的良好習慣,并且要長期堅持。老師要鼓勵學生堅持就能成功,讓學生明白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學能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自學能力的培養與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時間與付出的,作為老師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環境、為學生多創造機會,并善于應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堅持不懈地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華.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2,89(4):23.
[2]粘江芬.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感悟[J].學周刊,201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