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
摘 要:電教多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之一,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科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向學生展開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順利進入文本,對文本產生想象,喚起情感的共鳴。
關鍵詞:輕松學習;創新意識;評價方式;愉快教學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使學習輕松愉快,是每個教育者不懈追求的目標。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盡快進入文本,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心動——運用電教媒體,令學習輕松起來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運用電教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可使學生順利進入文本,理解文本,達到理想的教學境界。
1.情境教學,簡單易懂
電教媒體通過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文質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如何讓學生的情抒發出來,讓他們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好,僅僅通過教師的教是達不到這種要求的。而借助電教媒體,使學生融入文本,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情感烘托,融入文中
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日月潭》是一篇介紹日月潭的形狀和景色的知識性課文。教這篇課文時,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日月潭景色秀麗宜人,如煙如霧……學生通過耳朵聽、眼睛看,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日月潭很快在大家的頭腦中留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問:“你們喜愛它的哪些方面呢?說說理由。”用這一問題來促使學生把留在頭腦中的日月潭形象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處理,學生的思維既輕松又活躍。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就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二、腦動——運用電教媒體,培養創新意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通過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將語文課堂變成享受語文的課堂。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要進入文本,從而理解文本。
1.運用電教媒體,營造主動的課堂
赫爾巴特認為“把人交給自然,甚至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鍛煉只是一種蠢事”。他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航行中的大船,教師的作用猶如舵手一樣,學生的心智成長全仰仗于老師對教學形式、階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導,并斷定“在教育的其他任何職能中,作為教師,必須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學生對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現代的語文課堂,將媒體引入,讓學生和多媒體之間“對話”,充分理解文本,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所想而適時演示。
2.運用電教媒體,營造開放的課堂
讓學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在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一個人往往因為你的一句賞識之詞,一道贊許的目光,他便立刻產生出一種令人不敢相信的力量而改變許多。”放手讓孩子們演示多媒體,讓他們在動手、動腦中學到知識。
三、運用電教媒體,改變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是以一張試卷定成敗,往往會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沒法測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就像我們的雙手有長短一樣,學生的能力在某方面也存在不平衡性,這方面很強,另一方面可能就會很差。利用多媒體設計多渠道、多手段的綜合評價模式,全面衡量學生的成績,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對學習產生興趣,喜歡它,而不排斥它。
四、情動——運用電教媒體,實施愉快教學
世間萬事,情最動人。古人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許多作品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飽含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教師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貼近生活,把課文中的描寫真實地再現,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
如教學《紙船和風箏》一課時,運用電教媒體展示風箏和紙船的模樣,學生自由練說紙船和風箏之間會有什么樣的故事發生,由此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當松鼠和小熊之間由于誤會而不理解彼此時,配上悲哀的音樂,加上動情的朗讀,學生的情緒被充分調動。
電教媒體為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利用電教媒體陶冶情操,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知,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柳斌.學生中國教師新百科[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2]李秉德.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