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平
在我們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中,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外乎就是讓學生會算而且要算得又對又快,講求的是計算的正確率與熟練度。《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明確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jù)法則和運算定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yǎng)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因此,計算教學不應是一味追求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而要從“精雕細琢、完美無缺”走向“真實有效、互動生成”。
一、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創(chuàng)作”
“主導”和“主體”永遠是課堂教學中的矛盾組合。在教師看來學生是個“弱勢群體”,是缺乏主觀意識的“接受體”。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成為了課堂的“主導者”,處處“包辦代替”,不論何種知識均全面細致地講授。
在教學人教版三下“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單元“筆算乘法”一課時,教師出示情景圖,讓學生列式14×12。為了能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完成教師課前預設的練習,教師直接提問:“14×12該怎樣計算?”有的學生說:“14×2=28,14×10=140,140+28=168。”有的學生表示可以列豎式計算。緊接著教師就馬上教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豎式計算,同時進行分步講解。教師這樣講解學生聽完似乎也已學會了。隨后教師直接出示練習23×13、31×13,讓學生進行豎式計算,結果并不理想。
教師為了能更快地完成教學內容,力保課堂實效,不在課堂上節(jié)外生枝,就充分暴露了傳統(tǒng)計算教學的弊端——被動地模仿,尋求唯一答案。課前教師預設了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在課堂就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強化訓練,這樣的課堂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計算教學上不妨多一點“即席創(chuàng)作”,化“錯誤”為“資源”,化“尷尬”為“精彩”,化“被動”為“主動”,化“意外”為“亮點”,有時在課堂中教師留有暫時性“空白”,也給學生留足了自由思考的余地,課堂中出現(xiàn)的一些意外生成,能讓課堂更加精彩。
二、少一些“繁雜”,多一些“簡單”
在教學實踐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將教師所講的內容通過信息技術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人教版三下“一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商三位數(shù))的筆算及驗算”時,某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從中找到數(shù)學信息并提出數(shù)學問題,列式解答。教學“一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的筆算”是在學習了“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不同算式的計算過程,一一作出點評、總結,再出示練習,讓學生訓練、反饋。一堂課下來,學生掌握得并不好,格式多樣,敘述計算思路也是磕磕碰碰的。
該教師表示,為了不讓計算課上得枯燥無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課前進行了精心準備,預設課堂上會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制作出精美的課件。殊不知這樣精美的課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把“課件”當作“電影”看了,削弱了計算教學本身的內容,最終達成的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要求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完全依賴信息技術,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設計各種精美的動畫效果,將信息技術完全代替原有的教學手段,讓課件無條件代替教師的板書,最后所達成的教學效果很有可能比不上一節(jié)簡單的、樸實的常態(tài)課。計算課的最高境界應是真實、樸實、扎實。計算課本身是一種基礎數(shù)學教學,應追求返璞歸真的理念,刪繁為簡,將計算課堂的教學直觀化、精簡化。提取精華,綜合各種運用,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效果。
三、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實質”
課程改革以來,“合作學習”成為數(shù)學課堂的“寵兒”,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運用了合作學習模式。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模式,使學生共同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自身及他人的學習,即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時,教師出示情境圖,學生列式160×30。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并動手在黑板上寫一寫。
生■:先口算16×3=48,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兩個0。
生■:先算160×0=000,再算160×3=480,用兩數(shù)相加得到4800。(圖1)
……
師:都很好,同桌兩人互相討論一下這幾種豎式哪個最好、最簡單?其理由是什么?
學生在經歷了算法多樣化后,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加以提升,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總結,最后由教師明確重點。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shù)學問題遇到障礙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合作學習要及時反饋,學生要能傾聽其他小組的觀點,吸納他人的長處,及時進行必要的訂正和補充發(fā)言,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把握時機,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必要的合作學習,讓課堂教學多一些“實在”。
四、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合適”
在教學人教版三上“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一課時,筆者在了解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后,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大膽地嘗試讓他們自己來計算,并將自己的計算方法講解給其他同學。其中有一位學生說道:“35+34,個位5+4=9,十位30+30=60,60+9=69,個位的5和個位的4一起回家,十位的3和十位的3一起回家,就像我們放學各回各家。”“各回各家”多么形象、貼切的比喻,班上的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學習氛圍被激發(fā),學生爭著回答問題,課后練習反饋的情形也顯示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良好。
在學習過程中,不一定都要教師“事事親臨”,有時放手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比你想象中的要能干許多。課堂上用兒童化的語言來表述學生頭腦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同學之間的質疑是他們在交流中的認知互補,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天地。教師的指導只是他們的扶手,當他學會走的時候,教師應放手讓他們勇敢地向前沖。這樣才能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以往的計算教學枯燥、乏味,改變后的課堂新穎而生動,學生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舊課堂中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練得暈頭轉向,新課堂上學生說得頭頭是道、句句有理,計算的方法多種多樣,最終達成計算方法的優(yōu)化。總歸一句話,計算教學沒有過多的“花哨”,只要“合適”最好。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日出東方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