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牧是新疆哈薩克族最早的生活方式。改革開放后,政府在牧區實施了定居工程,改變了牧區的社會環境。伴隨著牧區的社會變遷和經濟轉型,牧區的傳統文化體系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本文使用文化變遷理論和文化滯后理論,對新疆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變遷內容及特點進行闡釋。
關鍵詞:哈薩克族;傳統文化;文化變遷
作者簡介:張茵(1994-),女,新疆特克斯縣人,新疆大學民族學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2
一、變遷的背景
新疆定居工程的實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到改革開放,新疆哈薩克族的人口總數增長了一倍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牲畜也在大量繁殖,出現了“超載放牧”的現象。這給新疆脆弱的自然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導致草畜矛盾日益激烈。天然草場面積在不斷縮小,面臨退化沙化和鹽堿化等問題,牧區的生態環境和牧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失調局面。為了保護牧區的生態環境,同時使得牧區經濟健康發展,政府組織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有規律的向定居點定居。
二、變遷的內容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威廉·費爾丁·奧格本指出文化變遷進一步引發文化滯后。所謂文化滯后指的是在文化結構中,各個部分在變遷速度上的時間差,致使各個部分的關系緊張。本文運用奧格本的文化滯后理論,采用文化的二元結構[1],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來闡述新疆哈薩克族的文化變遷。
首先,從草原游牧到定居工程的實施,直接影響了牧區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導致新疆哈薩克族物質文化的變遷,其各部分在變遷的速度上表現為居住環境變遷速度最快,服飾和交通工具的變遷速度次之。
(一)物質文化
1.建筑
定居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在水草豐美的夏季搭建氈房作為游牧生活的居所。氈房具有方便裝卸、易于搭建和便于拆卸的特點,是由上下兩部分搭建而成的,上半部分是穹形的頂子,下半部分是圓形的圍墻,搭好后覆蓋上氈子。進入冬季,牧民則收起氈房住進冬屋。對于冬屋的建造,牧民大多就地取材,用當地豐富的木材或石材建造木屋或石屋。定居后,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由草原搬到定居點,牧民把傳統的氈房收起來,住進了現代的磚瓦房。定居點的磚瓦房位置固定,不便于隨意搬動。相比之前的氈房,磚瓦房采用的是現代建筑工藝,房子的地面用水泥抹平或鋪了瓷磚,以增強房屋的防潮防蛀效果。并且牧民在房子里安裝了有線電視,豐富了他們的日常娛樂生活。房子里安裝的自來水和供暖設施,解決了牧民飲水不便的困難和冬季供暖的問題。這些變化都方便了牧民的日常生活。
2.服飾
定居前,新疆哈薩克族青年男子的裝扮一般是里面穿件帶刺繡花邊的白色高領襯衣,衣領上多裝飾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圖案。襯衣外面再套一個黑色帶繡花的坎肩,在最外面套上長度及大腿的“袷袢”(意為外套)。腰間束一條皮帶,腳上穿一雙長筒皮靴,身上配一把精美的小刀。年長的哈薩克族男性的穿著莊重而沉穩,衣服用料多為皮、毛,而且在色彩的運用上多選擇黑色、深藍色等較深的顏色。定居后,定居點的大多數牧民不再過游牧生活,服飾便于游牧的功能削弱;冬天房屋里有暖氣,因此牧民無需穿著皮襖、皮褲過冬,所以他們的服飾漸漸與現代時尚結合。然而年長的哈薩克族對現代時尚接受速度較慢,在服飾上多保留傳統風格。而哈薩克族青年較容易接受現代穿衣時尚,他們對服飾的審美觀念易發生變化,在穿著方面更注重時髦。如:青年男子脫去了長長的外衣,換上了輕便又保暖的夾克,脫掉了厚重的氈鞋,換上現代的皮鞋。
3.交通工具
定居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有駱駝和馬。駱駝具有省水省食,載重量大的優點,使用駱駝的不足之處即它的行駛速度慢。馬具有體格健壯,性情溫順,機動性強,耐熱耐寒的特點,所以在交通工具比較落后的時期,牧民將駱駝和馬作為長期使用的交通工具。定居后,由于定居點建筑規劃整齊,道路平坦寬闊,因此對于駱駝和馬的需求降低,其交通功能逐漸減弱。即使在牧區也很少看到放牧人騎馬放牧趕牛羊,偶爾可以看到騎著摩托車的牧人執鞭趕牛羊。公交車和私人汽車逐步取代駱駝和馬成為居民出行選擇的代步工具,現代交通工具的選擇和使用使得牧民出行更加方便。
其次,物質文化變遷進而引起其他的社會變遷,被引起的變遷往往是滯后的。在物質文化變遷過程中,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的精神文化變遷也開始了。在精神文化的變遷過程中,宗教觀念的變遷較之生產觀念的變遷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二)精神文化
1.生產觀念
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的生產生活資料是牲畜,從事畜牧業生產,是人們將人的意志、人的主觀活動、人的勞動統一到牲畜的生長、發育、繁殖、衰老的生活過程中,去實現人們預期目的的經濟活動。牧民認為,所有的牲畜都由天神主宰。定居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除了運用經驗和土方治療牲畜常見的季節病和地區病外,還用祈禱的方式為牲畜治病。如:遇到羊群生病時,牧民就會把羊群趕到祖先的墳地里過個夜,以求得祖先對羊群的庇佑。定居后,政府改善和優化了新疆哈薩克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牧區改革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推廣先進的牧業生產技術。在牧區建立起從上至下的獸醫防治網,構成了較為完備的檢疫、免疫系統,畜種站也得到了增強。現在牧民一改先前的迷信做法,將草原站、獸醫站、良種站作為牲畜真正的保護神。
2.宗教
定居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過著游牧生活,人隨牲畜遷到哪里就把宗教活動帶到哪里。然而新疆的牧區生態環境脆弱,并且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建造固定的清真寺,所以平日里牧民以戶為單位,在氈房或戶外做禮拜。在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期間,牧民在戶外舉行集體禮拜。定居后,為了滿足牧民的宗教需求,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定居點陸續興建起固定的宗教場所。哈薩克族牧民的宗教活動從氈房、曠野遷到了清真寺。在清真寺里,牧民聽宗教人士講解伊斯蘭教的經典和教義,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對伊斯蘭教的認識和理解,更大的發揮了伊斯蘭教的教化功能,這是以往在草原牧區難以做到的。
三、新疆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變遷的特點
由上文可知,新疆哈薩克族的文化變遷過程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從新疆哈薩克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變遷中可看出,新疆哈薩克族的許多變遷起源于物質文化,進而又引起文化其他部分的變遷。并且在新疆哈薩克族的物質文化變遷過程中,呈現出居住條件最先改變,服飾和交通工具革新較慢的特點。在精神文化變遷過程中,宗教觀念的變遷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第二,代際差異。自新疆的哈薩克族定居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哈薩克族在接受變遷的同時,呈現出不同的代際差異。年長的哈薩克族非常注重傳統教育,注重傳統的繼承,對現代文化的接受速度比較慢。相比較而言,現代文化的魅力對年輕的哈薩克族接有極大的吸引力,年輕的哈薩克族積極接受現代文化,接受現代文化比較快。
綜上所述,新疆哈薩克族傳統文化向現代化的變遷是由外部因素和內部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因素:來自政策的直接推動,使得新疆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向現代化的變遷。內部因素:傳統的哈薩克族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并通過多種方式調整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從而適應現代化的發展。
注釋:
[1]該觀點來自于林耀華主編的《民族學通論》。在文化結構上,物質文化屬于表層,精神文化屬于深層。從內容上劃分,物質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精神文化包括道德倫理、宗教等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賈合甫·米爾扎汗. 哈薩克族文化大觀[M]. 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
[2][美]威廉·費爾丁·奧格本. 社會變遷[M]. 王曉毅,陳育國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周亞成,阿依登,王景起. 哈薩克族定居村落——胡阿根村社會調查周志[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欣. 當代新疆牧區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哈薩克族牧區為中心[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4).
[5]周亞成. 哈薩克族傳統生產習俗的變遷及發展[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4).
[6]李曉宇,陳剛. 新疆游牧民族文化變遷淺析[J]. 現代交際,2011 (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