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摘要]在“互聯網+”的今天,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方式,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以及消費者和政府帶入了一個網絡經濟、數字化生存的新天地。通過電子商務簡要概述、電子商務的主要特點、電子商務的交易關系、我國互聯網普及水平、“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子商務稅種分析,分析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時代背景,了解國際上對網絡征稅的看法,進行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探討,指出:加強電子商務稅收環境建設;配套電子商務稅收征管體系建設;完善登記管理、加強屬地化管理的管控;試點推行電子發票;制定網上交易的稅收管控措施;推行電子商務經營事項稅務登記制度;建立電子商務稅款代扣代繳制度;加強網絡稅收時代新型稅務人才培養,提高稅務監管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商務;稅收征管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9-0088-04
一、電子商務簡要概述
電子商務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簡寫為EC。顧名思義,其內容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電子方式,二是商貿活動。聯合國國際貿易程序簡化工作組對電子商務的定義是:采用電子形式開展商務活動,它包括在供應商、客戶、政府及其他參與方之間通過任何電子工具,如EDI、Web技術、電子郵件等共享非結構化商務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務活動、管理活動和消費活動中的各種交易。
從商務活動的角度分析,可以將電子商務分為兩個層次,較低層次的電子商務如電子商情、電子貿易、電子合同等;高級層次的電子商務即利用INTENET網絡能夠進行全部的商務活動,即在網上將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從尋找客戶開始,一直到洽談、訂貨、在線付(收)款、開據電子發票以至到電子報關、商檢、電子納稅等通過INTERNET完整地實現。
(一)電子商務的主要特點
(1)數字化、無形化;(2)無國界性和無地域性;(3)無時空限制,可以全天候經營(4)無辦公場所的限制,增加商機、方便客戶;(5)覆蓋面廣,一根網線可以鏈接全球市場;(6)虛擬性,加大了交易方式的靈活性。
(二)電子商務的交易關系
1.交易平臺
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關服務的信息網絡系統總和。
2.平臺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并領取營業執照,從事第三方交易平臺運營并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3.站內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臺站內經營者,是指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從事交易及有關服務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4.支付系統
支付系統(Payment System),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的中介機構和實現支付指令傳送及資金清算的專業技術手段共同組成,用以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一種金融安排,也稱為清算系統(Clear System)。
(三)我國互聯網普及水平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 3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 告》顯示,截止到 2016 年 12 月,中國網民規模達 731 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532%,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31 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 76 個百分點。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 951%,線下手機支付習慣已經形成。
在2017《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十四年增長,今年達到了115家,其中中國大陸(含香港在內,不包括臺灣地區)為109家企業,與上榜132家的美國平分秋色,在數量上更是以絕對優勢碾壓上榜51家的日本。其中全球6家互聯網服務大公司,中國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進入了世界500強行列,與美國的亞馬遜、谷歌母公司以及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各占一半,不分仲伯。
電子商務通過簡化交易程序,節省了客戶與企業的時間和空間。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消費者通過網上購物、網上支付,如通過如淘寶、京東及各種移動端APP等網絡渠道,足不出戶地了解各地商品供需信息,特別對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節省了其大量寶貴時間。享受便捷購物和優質服務,已經成為大眾消費的追求。
(四)稅種分析
1.電商平臺要交的稅種。
電子商務平臺是建立在Internet網上進行商務活動、保障商務順利運營的管理環境;是協調、整合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有序、關聯、高效流動的重要場所。企業、商家可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網絡基礎設施、支付平臺、安全平臺、管理平臺等共享資源,有效地、低成本地開展自己的商業活動。
(1)電商平臺企業自營商品,應繳稅種包括:增值稅、城建教育費附加稅、水利建設基金、印花稅、企業所得稅;
(2)自營又有代銷,應繳稅種包括:增值稅、營業稅、城建教育費附加稅、水利建設基金、印花稅、企業所得稅;
(3)有涉及消費稅的商品,應再繳消費稅;
(4)有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再加房產稅、土地使用稅。
2.電子商務公司要交的稅種。
(1)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3%(小規模納稅人,月報);
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17%(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月報);
(2)應納城建稅=應納增值稅、營業稅*7%(月報);
(3)應納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3%(月報);
(4)堤圍防護費:營業收入*002%(有些地方不收)(月報);
(5)所得稅=利潤總額*稅率為25%(季報);(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并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工業企業,年度應納所得稅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其他企業,年度應納所得稅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營業稅一般稅率為5%。
(6)個人所得稅(月報):實行代扣代繳,不管工資薪金是否超過2000元都要實行全員全額申報。
二、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時代背景
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和企業應盡的義務,稅法對傳統企業和電子商務企業應是統一適用的。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稅收必然會與新經濟現象發生碰撞和摩擦,產生一些新的問題。電子商務的稅收應該制定出統一的、簡單的電子商務稅收方法,做到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易于監管。
(一)“互聯網+時代”下,稅收征收的環境變化。隨著互聯網+商務、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物流、互聯網+教育等新型業態的日新月異。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報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要求。2015年7月1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對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提出具體指導意見。2013年國家稅務總局成立了電商征稅的課題小組,分走華北、華東、華南等全國各地,對電商行業是否征稅,應該征收什么稅種以及合適的稅率等等方面進行實地調研。為此,社會各界應以互聯網應用的新需求、新形式、新商業業態,針對稅收征收的環境變化,積極研究對策,促進在新經濟常態下,通過網絡開展經營的企業健康長足的發展。
(二)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不適應新興的網絡貿易。由于電子商務的出現使得稅務機關需應對網上交易暴露出來的征稅對象、征稅范圍、稅種、稅目等問題,需要聯合財政、金融、工商、海關、外匯、銀行、外貿、公安等部門,有針對性地對稅法條款進行修訂、補充和調整。并通過電子商務數據信息的可控性管理和處理,共同研究電子商務運作規律,尋找應對電子商務稅收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期建立符合電子商務要求的稅收征管體系。
(三)傳統稅收邏輯及管理方式已跟不上時代的變革。隨著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優勢的發揮,傳統稅收管理方式已跟不上時代的變革,傳統行業的經濟結構根基、原有的經濟秩序和商業邏輯,已不能適應互聯網發展,無法滿足納稅人、稅務人不斷增長的互聯網稅收服務的需求,給企業經營、社會發展、政府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互聯網經濟為稅收工作的轉型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為統籌“互聯網+稅務”工作,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了《“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促使稅務部門不斷創新管理和稅收征收方式,通過激發創新活力,建設互聯網+稅收新生態,才能為現代稅收注入恒久動力。
三、當前國際上對網絡征稅的看法
隨著網絡交易日益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引發的稅收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已開始就此領域的問題進行積極探索,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
發達國家對于電子商務的稅收政策探討主要表現在對電子商務是否免稅和是否征增值稅的問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免稅派,認為對電子商務征稅將會嚴重阻礙這種貿易形式的發展。而以歐盟為代表的征稅派,堅持在歐盟成員國內對電子商務交易征收增值稅,以保護其成員國的利益。
探討達成的共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稅收中性是指導電子商務征稅的基本原則,不應通過開設新的稅種或附加來征稅,而是修改現有稅種,使它適用于電子商務,確保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會扭曲稅收的公平;二是避免對電子商務多重征稅或加以稅收歧視,免征電子商務稅(因特網上銷售電子數字化產品 關稅);三是強調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制定有利于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以促進網絡交易。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對電子商務交易如何征稅都未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對于電子商務的征稅問題持謹慎態度。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電子商務免稅主張存有疑惑,因為這項主張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大幅減少稅收,增加稅收流失,削弱其財政實力,從而進一步拉大南北經濟實力差距。
四、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探討
(一)加強電子商務稅收環境建設。我國對電子商務稅收征收的監管,必須首先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規、稅收政策、電子支付、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以及電信技術標準的匹配等稅收環境的建設。
(二)配套電子商務稅收征管體系建設。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商務模式,必須配套電子商務稅收征管體系建設,包括適宜的社會環境、競爭環境、管理和服務環境等,發揮企業在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建立自律性產業規范與規則,減少政府的干預。
(三)完善登記管理,實施屬地化管理的管控。為切實掌握稅源,必須加強源頭管控,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子商務屬地化管理征管模式。在以“屬地化管理”為基礎的同時,實現專業化分工協作。實行“征、管、查”相分離的管理模式,有效強化稅收征收管理工作。
(四)試點推行電子發票。為防止違規現象發生,應建立一個統一的電子發票銷售、發票聯等進行稽核比對,保證電子發票安全可靠,使其具備開具唯一性、身份確定性、不可修改性等特征。
(五)制定網上交易的稅收管控措施。稅務部門應具備全面收集審核網上交易證據的能力,并以此作為稅務審核的證據,能夠對網上交易的資金流性質進行分辨,為征稅以及適用稅種提供真實準確的依據。
(六)實現網上征稅、監控與監查一體化。以技術開發與應用為先導,研發智能征稅系統,利用開發的自動征稅系統,跟蹤、監控網上征稅問題,將智能化征管,作為未來稅收監查、稅收征收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真正實現網上征稅、監控與監查一體化,最終實現網絡經濟和稅收征管的共同發展。
(七)推行電子商務經營事項稅務登記制度。在現有的稅務登記制度中,增加關于電子商務的稅務登記管理條款。所有從事網上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稅務機關申報網絡經營內容等資料,從涵養稅源的角度,確保稅收監管到位。
(八)建立電子商務稅款代扣代繳制度。由于電子商務稅收征管中出現的高流動性和隱匿性,應把電子商務中的支付體系作為監控、追蹤和稽查的重要環節。建立由電子商務運營商代扣代繳稅款的制度,在確認交易完成并由電子商務平臺運營商支付給賣方貨款時,就可以由交易系統自動計算貨款包含的應納稅款,并由運營商在支付成功后及時代扣代繳應納稅款。如果從事網上經營的單位和個人自建網絡交易平臺的,則應通過銀行、郵局等金融機構的結算記錄進行代扣代繳,凡是按稅法規定達到按次征收或月營業額達到起征點的,一律由金融機構代扣代繳應納稅款。實現網上征稅、監控與監查一體化,
(九)加強網絡稅收時代新型稅務人才培養,提高稅務監管能力。電子商務與稅收征管,偷逃與堵漏,避稅與反避稅,核心都是技術與人才的競爭。電子商務本身作為一門前沿學科,圍繞電子商務的各種相關知識在不斷發展,對稅務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培養一批適應“互聯網+稅收”發展所需要的、熟練掌握網絡知識以及稅收業務的高級稅務管理人才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郭常燕.電商企業的納稅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4(10).
[2]王汝林.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狀況研究報告[EB/OL].http://www.sina.com.cn
[3]王非.世界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及我國的對策[EB/OL].http://www.sina.com.cn
[4]楊衛東.中國電子商務的現狀與發展[EB/OL].http://www.sina.com.cn,2001/02/22
(責任編輯:顧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