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雁 胡興寶 邵宇萍
[摘要]基于人力資本管理、勝任力、Christian創業流程管理和Timmons經典創業模型等理論基礎,建立符合高職院校大學生“創客”實際的“創新精神——創業科技能力——創業管理能力”的三維創新創業能力評價體系。以高職院校大學生“創客”作為調查對象,展開調查問卷和深度訪談,將樣本數據進行整理、歸類和統計分析,并提出優化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客;創業能力評價;高職院校;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9-0139-03
一、引言
克里斯安德森的《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的出版讓“沉默的”創客走向“爆發”,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尤其在教育界引發極大反響。2015年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深圳參觀柴火創客空間,這讓更多的人看到創客的魅力;同年 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出臺了多項有利于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在蓬勃的創客運動發展中,高校大學生是創客群體中最富有活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族,因此大力發展創客教育將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創業教育被提出的時間還不長,目前的理論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實踐探索也還不夠豐富成熟。基于此,通過對大學生“創客”的創業能力進行實證研究,并歸納和總結其特點,提出發展方向,以期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二、構建大學生“創客”創業能力評價的意義
首先,對創業本身進行分析,評價創新創業能力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創業活動是一項在符合國家法律和不違背社會道德的前提下,個人依據市場需求挖掘商業機會,以獲得的自身內外資源,并將其整合為基礎和運用等各項能力,以獲取利潤和實現增值同時承擔風險的創造性經濟活動。其中創業能力在創業活動過程中處于最為關鍵的地位。這一作用在大學生“創客”這一群體中體現的尤為強烈,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都在這場“創客”運動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現和檢驗。因此,大學生“創客”創業能力評價體系是對個人實行創業所需的各要素進行指標化評判的體系,有助于大學生準確地了解自身個性心理特征和綜合素質現狀,提升他們自主創業的成功率,激勵更多大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創業之中。
三、大學生“創客”創業能力評價的構建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業界創業勝任力的區別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產生于大學生動態變化的創業過程之中,體現大學生個人特質和核心能力的集群。大學生創新能力與業界創業勝任力兩者因研究對象、內容和評價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首先,創業勝任力研究的對象一般是已經在創業而且成功的創業者;其次,創業勝任力研究內容更加注重區別優秀的創業者在創業崗位或者在創業活動中與一般者的不同;第三,創業勝任力評價的重點在于通過檢驗創業企業的績效來判斷創業者的勝任力,整個過程比較偏重結果。大學生創業能力通過教育、培養這一層面進行研究,強調發展的觀念,更多關注培養大學生在面對社會所需的能力,以及將自己的原創想法轉化成產品與服務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創客”發展趨勢
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更加專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因此傳授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少,但學生在自主創業方面卻表現出較強的熱情和意識。近五年來,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主創業率一直高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并且其發展趨勢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這與高職院校擁有良好的創業環境、自身有強烈的創業需求以及不斷推進的創業教育有關。首先,國家不斷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例如,降低創業準入門檻、貸款優惠、稅收減半、提供創業咨詢服務等;同時,大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和創業基地的建立,這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其次,高職院校的生源大部分為家境一般的縣以下鄉鎮,這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變革創新意識,有利于通過創業實現人生目標。第三,近年來我國創客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創業環境較好,促使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各高校對創業教育的積極推進客觀上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讓學生的創業夢想變得更加真實。但從整體而言,創業教育剛剛起步,課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還需不斷地補充和完善。
(三)大學生“創客”創業能力評價體系構建
在基于人力資本管理、勝任力、、Christian創業流程管理及Timmons經典創業模型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專家訪談、創業者案例分析等方法,建立了符合高職院校大學生“創客”實際的“創新精神——創業科技能力——創業管理能力”的三維創新創業能力評價體系,各維度設置具體指標見表 1。
針對評價體系中的內容,選取了浙江省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分兩個部分進行調查,測試方法主要采取了李克特 5 點量表法。2017年2月初至3月底,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36份,問卷有效率為968%。同時,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創客”中富有特色的大學生創業者進行專訪并對其案例進行分析,以支持理論結果。利用SPSS220對問卷調查有效數據樣本進行了Cronbachs Alpha(克隆巴赫)系數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問卷量表整體的克隆巴赫系數是0899,基于標準化項目的克隆巴赫系數是0900,結果都大于08,這表明問卷量表設計是合理的,且內部一致性較強。而且,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864,顯著性為0000,說明本次調查數據具備較好的效度。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業管理能力比較強,尤其是創業實踐能力得分是最高的。同時,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高職大學生很善于聽取他人的建議,尤其是有經驗人士,并能及時整合現有資源,轉化為一個可操作的項目,整體行動力能力比較強。這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善于傾聽和樂意吸收他人的意見。但評估市場機會的能力比較差,如無法有效地評估創業機會的市場潛力和分析潛在風險。機會識別能力是對商業信息及時地進行察覺和捕捉,而且這種能力是需要在長期的實戰中積累起來,所以大多數學生一般不具備這種能力。創業科技能力是在三種能力中得分最低的,尤其是過程控制能力和創新思考能力,結合創新精神中的理性質疑,得分都低。高職學生比較不喜歡獨立學習,傾向于被動地學,也不善于總結自己的問題[1],所以很難帶著問題去系統學習知識。這可能與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但也并非不可改變。創新精神中的行動能力、事業成就感、個人素養得分比較高。同時,在訪談中,創業者們有很高的創業熱情,表示學校一直注重對其進行良好的職業素養的培養,讓他們擁有了一定的自信,能夠讓他們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而且認為人生的重要價值體現是事業成功,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外界對自己的認可。可見,近年來高職院校對職業素養的教育獲得了一定的成效。endprint
四、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一)優化創業環境,保證政府政策支持
1.細化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了多項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在推進大學生創業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些制度還應進一步細化,還需進一步被落實,工作人員提供的創業服務專業化程度還待進一步提高。例如,市場信息透明、投融資制度、社保制度等。
2.重點扶持大學生創辦的知識型企業。各級政府和各高校都根據大學生創業需求建立了多個層級的大學生創業創新園,給予了大學生創業者在場地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并同時試圖幫助大學生將其科研成果產業化。但是,由于知識型企業具有技術研發轉化費用高、風險性大的特點,尚未取得政策有效地扶持。因此應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創辦的知識型企業的扶持,給予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3.建立創業專門化的服務平臺。許多扶持政策雖然包含大學生群體,但沒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的政策。大學生與其他群體不同,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創業激情和冒險精神上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難以精準地把握市場動向、不擅長資本運作等問題,所以他們是亟須專業化指導的特殊群體。目前大學生創業資本的來源渠道主要是家庭支持,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創業項目獲得了其他渠道的資助。創業是一種市場化行為,僅僅依靠政府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應積極鼓勵民間資本的加入,不斷激發大學生創業的生機。
(二)積極推進高校創業教育,提高創業人才素質
1.制定個性化創業指導課程。通過評估定制更具個性化的創業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中。通過評估學生自身的情況,定制更加開放化、立體化和個性化的創新訓練教學課程,鼓勵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和挑戰自我。擴大學生的學分認定的范圍,使學分認定更加靈活,學生無論是參加校內外各類競賽獲獎或是獲得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甚至是參與實驗項目、課題申報,都計入相應的學分。
2.建立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積極出臺大學生科技創新政策,鼓勵更多在校生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2]。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各級的創新創業大賽,在實戰中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
3.構建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讓學生參與企業經營全過程,熟悉業務流程,提升學生的實踐學習力;邀請到優秀的企業專家來擔任“創業導師”,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機會,聯合校內的優質專任教師形成“雙優雙導”機制,更大程度地去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從而發掘出他們的創業潛力。
(三)建立多方共贏的產學聯盟,完善多方良性互動機制
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教育是直面市場殘酷檢驗的教育,所以在培養過程應聯合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力量。產學聯盟既包含了各高校之間的聯盟又包括了企業之間的聯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合作形式,不僅可以挖掘出高校內外部的資源,還能借助來自多方社會力量解決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業能力過程中所需的場地、設備、和資金等硬件短缺的問題。但事實上,目前已建立的產學聯盟卻面臨舉步維艱的困境,或是因為彼此之間缺少共同的利益點;或因為沒有建立起長效機制,育人的效果不佳;或是因為地域或理念的不同,出現資源配置不均等。因此,要建立長效的產學聯盟的關鍵是在于實現多方共贏。高職院校應積極挖掘和研究與區域特色、行業特色相融合的利益契合點,并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產學合作的形式邀請和吸引地方政府和企業主動地參與到創業教育中來,建立起高校、企業和行業三方良性互動機制,最終實現區域、行業與高等教育的協調、互動和可持續的發展[3]。
[參考文獻]
[1]黃雁雁.創客空間支持下的高職學生深度學習設計研究——以單證實務為例[J].新課程究,2017(7):59-61.
[2]陸曉莉.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的評價與提升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52-156.
[3]孔潔珺;臧宏.大學生創業能力結構與提升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5(2):91-94.
(責任編輯:郭麗春劉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