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遠卿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不斷推進,以及教學大環境的不斷改變,高中生物在教學過程中更為科學實用的教學模式也層出不窮,而對于教師來說,所要做的就是結合本班級的實際情況精挑細選出最為合適的教學模式,從而保證生物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73
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運動與結構的學科,和人類本身以及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生就對與生物相關的知識做了一定的了解,這就為后期進一步的細化知識打好了相應的基礎。我國一般是從初中階段開始將生物設置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生物課本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在深度和廣度方面也不斷地增強。初中階段的生物主要以研究動植物宏觀結構功能,以及細胞組成為主,知識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呈現出具象性;而進入高中階段,生物知識則主要傾向于細胞、基因的微觀研究,知識內容較為抽象,所以學生的學習難度呈現出質的飛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并且結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和班級教學實際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降低知識吸收難度。
一、教師本身要轉變思想,與時俱進
在教學實際過程中發現,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已經占據了教育的主流形勢,但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面臨著高考這樣一道人才選拔門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地以考試為中心,讓日常教學工作圍繞考試展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知識學習的范圍,禁錮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從而一步步導致學生對于生物這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降低。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自身做起,轉變觀念和思想,從而帶動學生從考試為主的學習桎梏中走出來,為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法的使用奠定基礎。
首先,教師要從思想和素養兩個方面不斷豐富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擔任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是連接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思想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知識學習效率產生不可預計的影響。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做到知識方面的不斷學習,如今在網絡化的大環境下,教師既可以通過書籍、電視等傳統媒體來進行最新生物知識內容的了解,也可以通過電腦利用網絡搜集生物領域內最為先進的知識成果,從而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教師也要跟隨時代潮流不斷轉變自身思想,尤其是在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等理念的影響下,盡快摒棄考試至上的教學觀念。做到以上兩點,教師才能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態度和行為給予學生生物學習方面更為科學有效地示范。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之間要注重團隊協作和思維交互。高中階段教師一般是按學科劃分小組單位,然后每個教學小組會設立一個教學經驗相對豐富的教師作為組長,進行教學模式的商討和制定。所以,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要抓住這個機會,尤其是教學經驗相對不太豐富的教師,在小組探究過程中積極吸收有經驗的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然后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進行變通,最終融合成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學校之間也會定期展開學術討論,教師要利用好學術討論這個機會,積極的和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進行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探討,從其他教師的身上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也通過不同思維之間的碰撞激發出新的火花,為教學模式的創新催生靈感。
二、尊重個性,啟發式教學
在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學校教育不再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理論知識的硬性傳輸上,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在人格上實現獨立與成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強的自我操控性,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知識傳輸過程中要做到尊重學生個性,轉變教學角色,實現啟發式教學。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與學有正確的定位。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人才,所以教育的重點在于學生而不是教師,而以往的應試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占主導而學生成為附屬品,“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遭到壓制,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教學效果的惡性循環。所以新時期,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自身知識引導者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啟發、點撥、指導等方式給予學生學習方向上的牽引,讓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在我看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相對于主導來說,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對于高中生物這門學科來說,專業性非常強,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更容易遇到問題和困難,這就需要不論是在課前準備,還是課堂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全方位預測還要做到靈活變通,及時應對,從而根據學生每一步的知識學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保證學生自始至終的最佳學習效率。
三、以人為本,探究式教學
上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學校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汲取知識的能力,而對于高中生來說,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知識和學習技能的累積,基本上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技能,而作為客觀性學科的生物知識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探究以及分析的過程,所以探究式教學非常貼合高中生物的教學目的。
首先,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是在問題探究過程中,教師的過多干預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舊像以往一樣習慣于跟著教師的思維和步伐前進,思維角度和深度得不到拓展。所以我在課堂探究過程中一般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探究內容范圍,盡可能地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交流討論,然后在討論成果的相互交換過程中,再給予一定的點撥和指導,這樣學生每節課的知識學習吸收效果能夠達到最大化。
其次,探究式教學過程中還要和分層次教學模式相結合。即根據學生生物知識學習情況的不同進行搭配式分組,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的生物學習水平要參差不齊,同時還要保證小組之間整體水平的均衡性,這樣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既有利于小組內部的相互學習和帶動,還能讓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的學習競爭,激勵學生在生物知識探究過程中積極開動腦筋,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活躍性和積極性。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不斷推進,以及教學大環境的不斷改變,高中生物在教學過程中更為科學實用的教學模式也層出不窮,而對于教師來說所要做的就是結合本班級的實際情況精挑細選出最為合適的教學模式,從而保證生物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