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松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習慣是實施新課標的重要方面。本文闡述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對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與指導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習慣培養
預習,就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見《現代漢語詞典》)。其主要任務是溫故知新,即對相關舊知識進行溫習,對新課程進行初步感知,找出重點、疑點、難點,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就是小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語文課。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將“預習”編入課例,使其成為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
培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習慣,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提高教學效果,促進語文課教學目的達成。與數學、音樂、美術等課程不同,小學語文課文上下不連貫,其知識的連續性表現在每篇課文中的字、詞、句的含義和語法上,需要通過反復不斷地讀、寫等方式,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熟悉與運用,達到分析、理解、綜合等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高。這就是學習語文課的目的,及時的預習對于以上目的的達成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創造平臺,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任務與目標,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則為這一改革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前預習變教師講課先入為主為學生自主學習在先。在教師的安排與指導下,自主理解詞語、課文,自己動手查詞典、上網找資料,課堂上聽不明白得不到答案會提問,真正實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二)提升教學雙方的合作性
通過預習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對學生理解教材的程度可以有一個比較準確地把握,從而掌握起學生知識的原點,為自己修改預設,調整思路,合理分配教學資源提供借鑒。預習后的學生,初步明晰了新課程的難點與重點,知道了聽課中需要解決的疑問,精力會更集中,注意力會聚焦,對教師的期望與訴求更加明確,更加配合。課堂上教師習慣性的一言堂變為與學生有效主動提問相互動;教的教學的學的分割狀態,變為教師教學任務與學生學習目的雙達標,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性
課前預習的開展,一方面打破了學生循規蹈矩的學習模式,預習中學生可以反復地讀、認真地查、不受拘束地思,進而在課堂上可以勇敢地問,大聲地說,大膽地辯,萌發創造精神;一方面改變了在家生活一切由父母包辦的狀況,自己動手翻字典找解釋、上網查資料等等,增強實踐能力。長期堅持,習慣養成,對其一生的學習和生活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普遍得到開展,據有關調查,90%以上的學生從低年級起就開始接觸預習作業,并在逐步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但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的預習時間被擠用,預習質量不高,大部分學生在預習課文時理解認識新知識的范圍,多集中在個別的詞語,對文本內容理解不多不深,難以提出疑問,即便提出了,問題也相對淺顯,明顯缺乏深入思考。有的預習方式內容與課堂做作業沒有明顯區別,久而久之失去興趣;加之小學生自覺性差,堅持不下來,還未形成習慣就半途而廢了。以上問題形成的原因,在于教師的認識及工作不到位。
(一)預習的作用、意義被低估、被輕視
教師只把課前預習作為一般課程去安排,沒有從課程改革的角度,認識課前預習對于達成“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改革目標的重要作用;沒有從學生成長的高度,認識課前預習對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思維定式與行為習慣,增強開拓創新意識的重大意義。這是形成問題的根本。
(二)內容簡單,缺乏創意
認為小學生已有知識少、能力低,教師布置預習課時,無非是讓學生提前把要學的課文讀兩遍,然后讓家長簽個字,或者是循規蹈矩的進行作業抄寫,久而久之,學生失去興趣,達不到應有效果。
(三)要求不嚴,指導不力
教師沒有將課前預習同課堂教學同等對待,布置多檢查少,甚至有布置沒檢查。對學生課前預習的作業方式事前沒有設計引導,事中缺乏指導督促,事后沒有總結點評。更有甚者流于形式,未能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
三、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對策
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教師應著眼以下幾個方面,去設計和推進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
(一)循序漸進,分層制定不同的預習目標
學生預習能力及習慣的形成,是由不會到會、由低至高、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分階段制定預習目標。低段即一、二年級的課前預習,可要求用序號標出課文的自然段,然后至少讀3遍課文,家長監督簽字。中段即三、四年級的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低段預習要求的基礎上,必須結合課文弄懂重點詞語概念,并對課文提出有效疑問。高段即五、六年級的課前預習,則要求在中段預習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做出概括。這樣層層遞進,步步提高。
(二)明確步驟方法,實現有效指導
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一般通過提出要求、交給方法、賞識引導三步驟進行指導幫助。提出要求即提供不同的預習模式。低年級學生,以預習作業的形式體現,有具體數量及要求;高年級學生則以預習提綱來指導。方法包括讀、圈、查、畫、寫、問等形式,讀即通讀課文,圈即生疏之處做標記。查即運用工具書、網絡來查閱需要加深理解和解決的問題。劃是根據理解劃出段落及精彩部分或詞句。寫則要結合當日預習寫收獲或日記。問是歸納問題,帶著問題聽課,依然弄不清楚的再向老師請教。最后,對于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要給與必要的賞識,并作出點評,指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四、結束語
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習慣,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工作,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及學校深刻認識,高度重視,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小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與成長規律,制定對策,統籌安排,及時督促指導,推進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高艷麗.小學生學習語文預習好習慣的實踐[J].才智,2016.
[2]張新娣.農村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前預習作業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
[3]呂秀梅.小學語文教學中預習的重要性探討[J].學周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