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玉茜
摘 要: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當今社會的教育需求也是越來越先進,以前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因此一種全新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模式成為了教育界努力探索的目標。初中美術作為學科之一,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做出相應變革是必須的。文章就如何創新初中美術的教育模式從多個角度作出了探究,以促進教學改革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教學模式;創新探索
初中美術課,是義務教育的一門必修的藝術課,想要學生通過對美術課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培養自己的美術興趣,除了國家規定必考的課程之外,還能讓學生發展其他的課外興趣,充實自己的學習生涯。但是,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及學校的不重視,甚至有些學校“棄考”,導致美術課越來越被“邊緣化”,更加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也就達不到美育的目的。因此,改變這一局面十分重要,這不僅需要國家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初中美術教學在形式和內容的創新。
一、初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傳統的初中教學美術模式太過死板,老師授課生搬硬套,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我國新課程不斷改革,傳統初中美術的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新課標的發展,因此,立足新課標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創新是必要的。美育的任務是為了鼓舞學生去創造美、發現美、欣賞美、追求美,使學生充滿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1]。而有效的美術教學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捷徑,新課標下對初中美術教育模式進行創新,不僅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空間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初中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新課標下進行初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二、美術教學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美術教學要求也逐漸提高,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但是初中美術課并不是應試教育下的必考課程,出于這一原因,學生和老師都不重視此門課程,因此對于此門課程的教學方式一直都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按照課本或者老師的樣板進行臨摹,而且大部分初中美術老師也并非專業老師,對于課程的授予能力也是有限,除此之外,學生也很難再接觸到其它一些美術作品,因此,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三、初中美術教學發展趨勢
(一)綜合性
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初中美術教學也不再是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逐漸趨向綜合性教學。美術課程不應該僅僅體現在畫上,還應該多融合其他元素,例如折、塑等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美。除此之外也要多與其他學科相融合,比如音樂、歷史等學科,更大程度地展現美術的魅力。
(二)多樣性
美術教學課程模式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勢不可擋。當今社會,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教學模式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畫架教學[2]。將新科技下衍生出來的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模式充分利用,使得美術教學越來越靈活、生動。
(三)公共性
日本和光大學教授藤澤典明曾經說過:“我們通過美術學科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理解美術知識和掌握相關技能的美術修養的人,更不是造就畫家、雕刻家和圖案設計師,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過美術的教育獲得全面協調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這就表明,當代社會學校的美術教育不僅僅要滿足學生在課堂上的需求,更應該要讓學生在以后步入社會后能一直受益。中學美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以后能成為畫家的人,也不是為了那些傳承美術教育的美術工作者,而是為了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各行各業的人才,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因此,美術教育公共性的發展趨勢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初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一)“導學案”教學方式
“導學案”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合作完成教師制定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方案。這是新課標改革后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完全不同于以往那種教條式的灌輸,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美術教育工作者在編寫“導學案”時,必須要提前對教學內容做到充分了解;其次,可以組織初中美術教師組成討論小組,充分吸收他們的意見和建議[3]。在這之前老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當中,把提前撰寫好的初“導學案”分發到同學手中,并了解學生的意見,實現對教案的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束后,要及時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對于課程的吸收程度,從而對不足的地方進行完善。
(二)師生互換角色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老師為主,老師教條式地把所有內容在課堂上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并不考慮學生的吸收能力。而新課標則是強調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從被灌輸者變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要學生和老師互換角色,老師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對學生進行輔助,從而引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營造出熱烈的課堂氛圍。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著名藝術家專題講座活動,讓學生自行分組并確定研究主題,并通過收集網絡、書籍等資料對某個藝術家的特點、生平做出講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應作過多的干預,而是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做適當的指導。初中生具有很強的表現欲望,為了能夠更好地講解自己的主題,往往會認真了解知識,盡最大努力向同學們傳授知識。這樣一來,就很好地通過師生互換角色來學習美術知識。
(三)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初中美術教學的升華,老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將情感教育融入到課堂中,通過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培養綜合性的人才。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大致通過兩方面來體現。首先,是老師自身,要提升自身情感素質,豐富情感認知,這樣在授課過程中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其次,是通過教學素材,老師要借助教學素材,準確把握每一個美術素材在生活中的應用與關聯,借助教學素材所體現的情感,滲透進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對課程學習有了情感認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四)提升學生的美術創新意識
美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藝術性體現。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創作出來的,創新思維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其體會到美術的魅力所在。美術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創造生活、美化生活。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思維意識的成型階段,對于新事物接受較快,而且初中生創新思維較強。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時,要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景色、美好的事物,發揮自身想象力,將其用畫筆展現出來。教師在對學生畫作進行鑒賞、點評時,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對學生畫作的用色、布局等進行重點分析。鑒于創新思維具有新穎性、獨創性、發散性等特點,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絢麗的色彩,運用多種手法表現事物,表現自我內心的情感。這些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性思維有著重要作用。
五、結語
初中美術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受到更多學生與家長的喜愛。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必須重視初中美術教育,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新的教學理念,對傳統初中美術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楊永強.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的創新教學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6):19-19.
[2]黃頌良.淺析中學美術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126-126.
[3]黃為.推動初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的措施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5,(02):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