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玲++林宇芳++林東紅++肖佛義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127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護理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方法 該臨床研究所選的糖尿病患者的就診時間為2016年1—12月,共計納入100例,按研究要求設置兩組,即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干預,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糖尿病護理干預。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糖尿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臨床診斷及血糖正常值范圍,血糖、尿糖監測,糖尿病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觀察及處理,堅持合理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胰島素治療理論,糖尿病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糖尿病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系等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飲食控制、適量運動、遵醫囑服藥、正確胰島素治療、自我血糖監測等遵醫囑行為,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為(6.44±1.17)mmol/L,餐后2 h血糖為(9.34±1.95)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為(6.68±0.97)%;對照組空腹血糖為(7.48±1.26)mmol/L,餐后2 h血糖為(12.59±1.89)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為(7.98±1.2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護理的實施可以顯著的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可促使患者有效提高其各項糖尿病疾病知識的知曉率,并積極改善患者的各項遵醫囑行為,從而促使其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
[關鍵詞] 糖尿病護理;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6(b)-0127-02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1]。目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均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從而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臨床研究指出,健康教育干預對于促進患者有效進行血糖控制、減少并發癥、延緩病情進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臨床進一步研究指出,糖尿病護理能夠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預效果[3]。該研究以下就對這一課題實施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臨床研究所選的糖尿病患者的就診時間為2016年1—12月,共計納入100例,按研究要求設置兩組,即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觀察組包含24例男性和26例女性,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8.4±4.2)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1.8)年。對照組包含23例男性和27例女性,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9.5±3.7)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8±1.7)年。以上兩組研究對象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②閱讀并簽署了臨床研究入組同意書的患者[4]。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較為嚴重的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②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或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③無法配合該次研究操作的患者[5]。
1.2 臨床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干預,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糖尿病護理干預,具體實施如下。
1.2.1 成立糖尿病護理小組 科室內組織成立糖尿病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同時組內分別設置經管護士和醫師各1名。由糖尿病護理小組組員制定具體的糖尿病護理方案及實施計劃,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并發癥等疾病知識在內的健康干預[6]。
1.2.2 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要通過講座、發放宣傳資料、播放視頻、口頭宣教等多種形式將糖尿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臨床診斷及血糖正常值范圍,糖尿病治療方法,血糖、尿糖監測,糖尿病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觀察及處理,堅持合理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胰島素治療理論,糖尿病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糖尿病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系等糖尿病知識宣教貫穿在患者的整個治療期間,不斷進行強化、重復,加強患者的印象和理解。
1.2.3 生活干預 生活干預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①對患者的生活作息進行干預,指導患者養成科學、規律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運動。②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這也是糖尿病護理的一個重要內容,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解有效控制飲食的方法,根據患者情況,為患者定制合理飲食方案。叮囑患者多進食纖維素含量豐富、維生素含量的食物,盡量避免攝入高糖、高鹽食物,鼓勵培養合理飲食習慣。③對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干預,這也是幫助患者進行良好血糖控制的一項重要手段,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體質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機體鍛煉方案,指導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運動鍛煉,運動鍛煉的過程中,要叮囑其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加運動量,避免由于運動過量而導致的低血糖。
1.2.4 用藥干預 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積極準醫囑,堅持長期、按時、按量的服用降糖藥物,并對所服降糖藥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不良反應進行介紹。對于年齡較大的老年患者,指導其在用藥同時合理的進行鈣劑補充,避免出現骨質疏松癥。
1.2.5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積極地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護理人員要積極地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疑問,并向患者介紹一些臨床治療的典型案例,樹立起疾病治療的信心。其次告知患者雖然目前臨床上對于糖尿病尚且未研制出有效的、根治性治療方法,但是只要合理的進行血糖控制,患者是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以此來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同時護理人員在于患者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要積極地掌握患者的心理情況,對于悲觀情緒較為嚴重的患者,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以積極、自信的心態面對臨床治療。endprint
1.2.6 血糖監測指導 護理人員要教會患者如何正確地使用血糖儀,護理人員采取示范與一對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授。在講解的過程中,首先由護理人員親自動手示范一遍給患者看,并且對血糖監測過程中需注意的各個要點進行簡要的介紹。然后再讓患者自己動手進行血糖監測,護理人員在一旁見監督、指導,直到患者能夠完全正確的掌握自我血糖監測的方法。并指導其堅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隨時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情況,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該次研究中實施數據分析,所有數據錄入其中,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錄入計量資料,t檢驗為組間比較方式;以[n(%)]形式錄入計數資料,χ2檢驗為組間比較方式;數據分析結果以α=0.05為檢驗水平。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糖尿病疾病知識知曉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糖尿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臨床診斷及血糖正常值范圍,糖尿病治療方法,血糖、尿糖監測,糖尿病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觀察及處理,堅持合理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胰島素治療理論,糖尿病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糖尿病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系等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飲食控制、適量運動、遵醫囑服藥、正確胰島素治療、自我血糖監測等遵醫囑行為,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為(6.44±1.17)mmol/L,餐后2 h血糖為(9.34±1.95)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為(6.68±0.97)%;對照組空腹血糖為(7.48±1.26)mmol/L,餐后2 h血糖為(12.59±1.89)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為(7.9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綜上所述,糖尿病護理的實施可以顯著的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可促使患者有效提高其各項糖尿病疾病知識的知曉率,并積極改善患者的各項遵醫囑行為,從而促使其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孫敏.探討糖尿病護理家園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4,15(2):47.
[2] 閆福玲.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5(9):41-42.
[3] 李小華.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11):209-210.
[4] 繆淑蕾.糖尿病護理家園對49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2014,4(16):1004-1006.
[5] 楊成萍,李乃娟.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0(6):159-160.
[6] 張曉娟.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6(25):187-188.
(收稿日期:2017-0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