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燕++鄧麗青++陳金花++鐘郁++劉佳
摘 要:為優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和培養方法,采用改良的骨髓沖洗法分離骨髓干細胞,細胞接種后,比較不同體積分數胎牛血清(5%,10%,20%)、不同的DMEM/F12、H-DMEM和L-DMEM培養基,進行細胞培養,比較細胞生命狀態。結果顯示不使用篩網細胞分離細胞,應用含體積分數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M培養基培養,能夠提高培養效率。
關鍵詞:間充質干細胞;骨髓;培養
中圖分類號:R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9-0200-02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是指存在于骨髓基質中的非造血組織的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內分布于多種組織和器官,并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它有著廣泛的來源,包括骨髓,骨骼肌,軟骨,骨,肌腱等[1]。故在干細胞研究領域中具有突出的優勢。本實驗對小鼠BMSCs的生物學性進行研究,旨在建立體外分離培養BMSCs的方法,培養出生長狀態良好,足夠數量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是應用的前提,進一步為組織工程、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實驗動物:6-8周齡SPF級昆明小鼠20只,體重30-40g (雌雄不拘),購自斯萊克景達公司,在本校標準化實驗動物中心常規飼養。
主要試劑:DMEM/F12(Biological Industries公司)、H-DMEM培養基及L-DMEM 培養基(Sangon Biotech公司)、胎牛血清(FBS)(Sigma公司)、胰酶(GENVIEW公司)。
1.2 細胞分離方式
小鼠脫頸處死,置于75%無水乙醇的燒杯中浸泡5min,在無菌條件下取后腿股骨,清除表面肌肉組織。刺穿股骨,分別用DMEM/F12、H-DMEM或L-DMDM培養液(含10% FBS)沖洗骨髓,200目篩網過濾后,用1ml注射器注入細胞培養瓶,37℃,CO2培養。常規培養3~4天后用PBS沖洗兩遍,全量換液去除非貼壁細胞。當細胞生長至約80%融合時,用0.25%胰酶和0.01%EDTA消化,計數,傳代。
1.3 細胞培養體系比較
(1)不同血清含量的比較:分離后的單個核細胞以1×106接種至6孔板中,用DMEM/F12培養液含5%,10%,20%FBS進行培養,比較細胞生長情況。
(2)不同類型培基比較:分離后的單個核細胞以1×106接種至6孔板中,用10%胎牛血清DMEM/F12、H-DMEM和L-DMEM分別培養,比較細胞貼壁與生長情況。
2 結果
2.1 細胞分離方式
使用篩網細胞殘留少,培養時細胞密度過低,難以存活,BMSCs數量少(圖1);不使用篩網,可獲取更多細胞,能使BMSCs貼壁與伸展,存活率明顯高些(圖2)。
2.2 細胞培養情況
2.2.1 不同血清濃度
用DMEM/F12培養液含5%,10%,20%FBS進行培養時,最佳的血清濃度是10%,細胞增殖旺盛,形態均一,易于傳代。過高的血清濃度>15%時,會導致細胞出現分化的現象,傳代較難。過低的血清會<10%時,導致細胞的增殖速度下降,未能增值傳代。
2.2.2 不同類型培基
10%胎牛血清的DMEM/F12細胞培養按照1:1比例混合效果最佳,營養成分豐富,呈長棱形成纖維細胞樣的細胞。(圖3)10%胎牛血清的H-DMEM細胞培養,可見數個成纖維細胞樣,細胞輪廓增強,細胞折光性變弱,細胞胞質中出現空泡、脂滴和其他顆粒狀物質。(圖4)。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養,僅見個別成纖維細胞樣,細胞形態出現多樣性,貼壁細胞浮起。(圖5)
3 討論
間充質干細胞來源于中胚層,具有很強的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它分布于全身各結締組織,尤以骨髓中含量最多,但即使是在骨髓中,BMSCs的豐度也不高,每105-106個單核細胞中大約含一個BMSCs,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BMSCs含量逐漸減少[1]。BMSCs具有支持造血,促進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復、預防和減輕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潛能[2,4]。因此,建立一個體外適宜BMSCs生長培養體系是顯得至關重要。
MSCs的分離技術和方法主要有4種:貼壁法、流式細胞儀分離法、密度梯度離心法和免疫磁珠法。應用流式細胞儀分離法或免疫磁珠法,雖可以得到純度較高的細胞,但成本昂貴,在分離過程對細胞的活性影響較大,甚至導致細胞完全失去活性。使用percol1分離液梯度離心的方法,能有效地將紅細胞、白細胞,和間充質干細胞分離開來,同時操作簡單,快速,對細胞的活性影響較小,但要是血管中細胞量少,分離得到的單個核細胞數量更少,不利于細胞的生長。貼壁法是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最初的分離培養方法,至今仍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經典途徑[3,5]。本實驗采用貼壁培養法,并經過體外貼壁培養一段時間,通過換液去除懸浮生長的造血細胞,從而獲得BMSCs。
在原代分離時,細胞分離方式中是否使用篩網對BMSCs的生長有一定影響,使用篩網細胞的密度過低,存活率難,BMSCs數量少;而無使用篩網細胞,能使BMSCs貼壁與伸展,存活率高,可獲取更多細胞。最佳的血清濃度是10%,生長最為旺盛:血清濃度<10%,不利于細胞生長;血清濃度>15%時,易引起細胞分化而影響增值。應用L-DMEM培基未能獲得可增殖傳代的間充質干細胞,H-DMEM培基獲得少量可增值傳代細胞,而DMEM/F12和得到了均一的、可傳代的間充質干細胞。
本實驗對其分離、培養條件進行優化,結果顯示不使用篩網細胞,應用含體積分數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M培養基培養,能夠提高培養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怡,趙連三,唐紅,等.小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與培養[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4,21(5):746-748,765.
[2]宋一雪,王軍,陳虎.間充質干細胞在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5):986-1000.
[3]裴瑛波.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培養和定向分化的研究現狀[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14):2775-2778.
[4]金建剛,馮凱,石炳毅,等.MSCs誘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研究進展[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9,22:58-60.
[5]宮曉潔,孫莉,黎靖宇.小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培養及形態學觀察[J].解剖學研究,2008,30(1):54-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