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琴+徐曉村+徐莉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深入,傳統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互聯網時代下的人才競爭對于就業者的技能要求的變化,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應勢而行?;凇盎ヂ摼W+”校園理念,高等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步入到“互聯網+”的發展階段,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做好“互聯網+” 教學與企業的對接、推動當地市場經濟的發展,正是職業院校面臨的實際挑戰。筆者在本文中以本院為例從校企對接層面探討“互聯網+”應用研究。
關鍵詞:咸寧;“互聯網+”;校企業對接
一、“互聯網+”走進高職校園
“互聯網+”并不是一個口號,相反,它是對于信息技術發展所進入到新階段的一種稱謂?!盎ヂ摼W+”對應的英文為“Internet Plus”,這里的 Plus,并不是加法、加號的意思,而是“化”。 簡單地說,“互聯網+”直譯成中文應當是“互聯網化”,它強調行為的數據化,數據的聯接化、共享化、要素化,聯接的廣泛化。 也就是說,“互聯網+各類傳統產業”并不是將互聯網簡單接入各產業及組織內部, 而是要通過聯接,產生反饋、互動,最終出現大量“化學反應式”的創新和融合。
信息化的發展,職業教育與時俱進地邁進“互聯網+”校園與“互聯網+課堂”的發展狀態,本院也不例外。“互聯網+校園”意味著互聯網與傳統職業教學、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用新的技術形態、數據形態、組織形態與關系形態,實現對傳統職業信息化建設的重塑。本院通過智慧校園的建設,進一步將學生、校園、知識技能、企業等方面無縫對接,加強職業教育與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前導性和實踐性的實訓模式教學。
二、“互聯網+”理論下的校企對接基礎
咸寧是一個旅游城市,是有名的溫泉之鄉、桂花之鄉,除了酒店溫泉,特產、旅游產品加工與銷售也很突出,其中代表產品有茶葉、香菇、花生、竹筍、桂花糖、桂花蜜、干魚等。旅游產品類分布比較分散,以中小型為主。大中型企業較多集中在工業園區,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紅牛集團、南玻、福人藥業、黃鶴樓灑業、遠升建筑集團以及很多建材公司,產業鏈完善,既對外出口,也為當地服務。
與之對應,本校的會計、建筑、生物、信息工程、創新創業、人文藝術、外國語和商學院等學院,所開設的專業都能與當地的產業和企業對接服務。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有直接的實踐環境和技術互動空間,尤其是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數字傳媒、應用電子、計算機網絡、物聯系網、生物技術等專業對于產品的技術實踐、成品營銷管理有直接的相關性。
咸寧移動、聯通、電信都與學校有業務往來和緊密聯系,在學校內建有營業點和共享平臺。
三、基于“互聯網+”理念下的校企對接策略
職業教育重點在于將學生學習的技術運用到未來崗位上,如何更好地做好校企對接是職業教育的重點問題。在此,我校的開展了“互聯網+”專業課堂實踐模式來落實校企對接,本模式包括以下三個策略:
1.專業與企業對接。按專業把教學與企業、農戶等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通過數據平臺和切身實踐,將學習內容與企業或崗位對接,做到學以致用。比如,按學生的專業特色,從開學起,要求每個學生定位一個對接企業或崗位,具體到某一家企業導師,在校期間利用互聯網與該企業導師聯系,了解崗位或產品需要,不斷利用所學知識完善該產品發展,涉及的內容包括產品的技術包裝、產品的銷售、質量保證或者是技術開發。
另一方面我校運用互聯網優勢創建智慧校園數據平臺,實施數據資源共享,創建“I咸職”窗口實現信息互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采集當地產業結構,專業技術要求、企業和農戶信息匯總到智慧校園網中,并按專業特點指導學生了解專業與課程的相關性,帶著目的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去年,生物學院到通山縣廈鋪一家種植食用菇的農戶家里了解其面臨的種植疑難,利用網絡平臺傳授技術、幫助該農戶提高產量、拓開銷路。
2.信息技術無縫對接。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更加方便了學生網絡平臺的利用,學校在教學上也充分運用學生手里的智能手機,把智能手機由學生手里的玩具逐漸改變為工具,引導學生利用智能手機的優點,上傳文件,構建平臺,發布信息。早在前幾年我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就能結合當地市場營銷需要,利用微信服務、微企業號推銷產品。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邊學習邊開網店和微利店。
教學模式的改革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有些同學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比如我校的張品芳同學利用學到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建網店,幫助家鄉銷售枇杷酒,她還利用所學到的美圖技術幫助該廠修改商標,提出更好的營銷方案,她的加入提高了該廠的效益,深受歡迎。
3.教學與應用相結合。在“互聯網”+課堂實踐研究中,我校特別注重教學與應用相結合,學校與當地企業建立長期的實訓基地,有著深入的聯系,雙方擁有共同發展的基礎。一方面是結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設置本校的專業課程,調查本校學生的就業方向,進行就業規劃,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另一方面是深入調查本地的產業特色,了解到本地的崗位需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明確地方經濟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學生深入企業實際,開放課堂成為校企雙方培養人才的新舉措,學生未來崗位與課堂教學內容提前對接成為“互聯網”+教學的新特點。本校創新創業學院的建立,專業課程建設和改革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密切聯系。
比如,今年春天我校安排電子商務專業的部分學生前往咸寧通山縣六葉商城“女人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進行創業實戰學習。實戰內容包括業界導師結合公司實際網絡營銷產品,對學生進行商品拍攝、平面美工、商品中架、網絡營銷、物流服務、客戶服務等實際環節的教學指導?!半p課堂、三導師”是我校創新創業教學的新模式,將教學課堂“搬”進企業,采用項目化、實戰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解決創新教學過程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推動電子商務專業教學的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業能力。
四、結語
本校在運用“互聯網+”教學模式,廣泛調動本校的學生和技術資源,深度結合本校專業能力和地方產業的聯系,做到學生的學習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學以致用方面已經初顯成效。但是,如何對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與地方產業特色進行分類對接、如何在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基礎上探索更加有效的“互聯網”+課堂教學改革方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豆俊杰,王強. “互 聯 網+教育 ”:冰火兩重天[N]. 中國教育報. 2015-05-04(5).
[2]任友群.智慧校園: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轉折與挑戰[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3,(10):20-21.
[3]王佑鎂, 包雪,王曉靜. 密涅瓦(minerva)大學:moocs 時代創新型大學的探路者[J]. 遠程教育雜志,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