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賀滟波
高校提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吸引力的策略
□ 文/賀滟波
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考核方式,引入業界、學界的專家學者進入課堂,建構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輔之以個性化的考核方式,加之教師個人角色意識的轉變,對于提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課程 策略

賀滟波重慶新聞學院講師
作為首批“部校共建”院校之一,重慶新聞學院自2016年始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并隨之進行了與新聞課程相關的教學研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然而,這一課程的開設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諸多挑戰,如何提高課程吸引力,化枯燥為有趣,這成為筆者著力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就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來說,影響力比較大的有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這些教材體系完備,是教學用書的重要構成。縱觀這些教材,筆者發現,內容較為詳實,時間段界限分明,基本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新聞思想的發展為經,按照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初步發展(列寧、斯大林)、繼承創新(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新聞思想發展為序,依次展開新聞思想觀點。但與此同時,對于不同時間段、不同代表人物的新聞思想之間的前后發展關系,課程目錄表現得不太明晰。
針對此,結合實踐教學經驗,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和突破,應以問題為導向,將枯燥、歷史性的理論知識點融入到鮮活的實踐運用案例中,主要分為兩個教學部分:
一是理論課程教學,構建了一個初步的課程教學體系,分別為:緒論、新聞言論自由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歷程、習近平的新聞輿論觀與宣傳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融合發展與國際傳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新聞真實、全黨辦報、輿論導向、新聞倫理與以人為本、討論課,媒體閱評示范課。以問題建構課程內容,形成以問題為經、按照不同時間段和不同代表人物新聞思想為緯的課程教學體系,形成一個簡明讀本類的教材。比如:以“黨性原則”“宏觀真實與微觀真實”等問題作為問題進行課程設置,一來可以使學生能夠隨著問題進入課程教學,二來學生能夠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眾多知識點形成整體把握。
二是實踐教學,根據課程內容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將知識講解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實踐教學環節,由任課老師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與課程相關的歷史遺址,邊看邊講解,緊密結合理論教學,有助于學生對原理、理論的感性掌握,從實踐中體會理論課程教學的要點。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借鑒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的成功經驗,引入新聞熱點評析機制,即教師在開始講課前,需要花一定時間,與學生討論過去一周發生的新聞事件和新聞現象。[1]不僅重視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評論,也重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評論,不僅點評國內新聞,也要關涉國際問題。在重點講授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新聞問題的同時,介紹國外不同的評論理念、分類標準,如此一來,實現了馬克思新聞理論與現實新聞熱點的結合,實現了枯燥的理論知識與靈活的現實生活實踐的結合,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逐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新聞教育中普遍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錯位等問題,這主要源于封閉式的教學體制。由此,要徹底改變傳統的室內上課、教師填鴨式教學、粗放式畢業實習,就應與媒體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甚至合作辦學,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將實踐性教學植入日常教學環節,與媒體聯手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
與業界的合作應是多方位的深度合作,根據培養應用創新性人才的需求,實現學校和行業資源的整合,通過各種有效渠道結成人才教育共同體,引入優秀一線專家;通過引入學界一流的學者,引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學”與“術”齊頭并進,相互融合,多渠道整合資源,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平臺。
此外,整合學界專家學者資源,參與課堂教學,并與之建立互利共贏的關系,也非常重要。如此一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安排,就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結合了當下業界的現實、專家學者的點撥,在與業界骨干、學界專家學者的共同探討和學習中,學生一方面對當下事件有更深刻的體悟,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分析新聞事件的能力。
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在微傳播時代遇到了各種挑戰,其中之一,即為課堂秩序遭到沖擊,學生出勤率不高,即使不來上課,也能拿到60分的基礎分,這種情況較為普遍。故而,對于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刻不容緩。個性化的考核方式,有別于傳統的試卷測試。
首先,就形式而言,個性化的考核方式靈活多變,口試、平時論文、讀書筆記、實踐報告均可成為考核手段,而非單一的試卷形式。
其次,就分值而言,傳統的教學考核方式通常將平時表現(包括出勤率、平時作業)與試卷考試按照3:1的比例進行分配,這就容易使學生誤認為這門課只需期末考試考好就可以了,對平時的課程作業馬馬虎虎、不了了之,從表面上看,教師決定學生分數,但事實上,這種比例分配導致的是課堂整體主導權源自學生,而非教師。我們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非主導性。鑒于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設置,需要對分值重新調配,加重學生平時作業的考察,適當減弱一次性的試卷書面測試。
最后,就學生獲取分數的途徑而言,教師通常以60分作為分數臨界點,表現好的同學可以酌情加分,分數偏高,表現差的同學,分數就稍低,這種評價難免介入主觀因素,學生積極性也不高,認為60分大吉,只要能畢業就行。故而,教師應當變革這種考核方式,逆向而行。以“0”分為分數基點,學生每一次的課堂討論、每一次的平時作業、實踐作業都采取量化標準進行考核,即所謂學生“掙分”。
面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所面臨的挑戰,課程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課程考核方式均需要隨之調整,與此同時,教師個人角色意識也需要發生轉變。課堂上,45分鐘的一節課時間內,講哪些內容,哪些內容應當排除在外,教師顯然充當的是知識、信息進入課堂的“把關人”角色。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被排除在課堂外的內容,可能恰恰是學生們感興趣和想進一步了解的。再加上面對發達的互聯網絡,基本的知識傳授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需求,故而,教師角色意識需要調整,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從“把關人”轉為陪伴學生、共同分享、共同了解的“陪伴者”
【注釋】
[1]章瑞華,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是怎樣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的[J].傳媒評論,2014(2).
(作者是重慶新聞學院講師)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