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群體性事件處理是公安機關日常工作的主要部分,具有群眾性、社會性等特征。群體性事件處理得當與否,與社會發展的穩定具有直接關聯,實現現代社會管理結構全面優化,做好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處理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結合新時期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風險,探究應對群體性事件高效處理的創新路徑,引導我國公安機關的社會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實施開展。
關鍵詞 公安機關 群體性事件 風險 路徑
作者簡介:陳明,河南警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治安學。
中圖分類號:D63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13
社會治安管理,是社會結構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的經濟結構水平不斷提升,社會結構穩定性管理的關注度增強,公安機關作為社會發展管理的主要部門,在處理社會問題方面,尤其是群體性事件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對社會治安工作開展造成了阻礙。因此,尋求有效的群體性事件處理風險規避創新路徑,是新時期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工作進一步推進的有效策略。
一、群體性事件概述
群體性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是指群眾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并通過非法聚眾、圍堵等方式,向有關單位及機關表達意愿、提出要求的事件,從而引起的社會相關性活動的行為。依據我國相關性法律文件可知,群體性事件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為多重類型,本文主要按照人數劃分群體性事件,主要包括:特大群體性事件(5000人以上)、重大群體性事件(5000-1000人之間)、較大群體性事件(1000-500人之間)、以及一般群體性事件(100人以下)。無論哪一種群體性事件,都對國家的穩定造成了影響,是社會治安管理的負面影響形式之一,因此,筆者將群體性事件的特征歸結為集體性、利益性、拓展性。
二、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風險
(一)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處理能力有限
群體性事件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協調好群眾利益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核心。但從我國公安機關進行群體性事件處理現狀來看,群體性事件發生時,為了及時性控制住事件發生場面,管理者往往直接從事件發生就近區域派出治安管理人員,由于他們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理經驗較為缺乏,因此,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會因方法不當或者調解角度等問題,出現警民糾紛,這種非專業的應急式群體性事件處理方式,非但不能有效的緩解群體性事件,反而會加速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幾率;如果等待當地專業性人員進行事件處理,又很容易錯過群體性事件處理的最佳時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影響增大。因此,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處理能力受到內部和外部條件的限制,會增大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理過程中的風險幾率。
(二)群體性事件預警能力較低
公安機關對群體性事件的預警能力較低,也會增加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處置中的風險。當前,我國公安機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時,將大部分精力放置在事件后期處理的應對措施上,缺少事件發生前的預防和警報工作,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常常是現場了解情況、隨意性做出預防,群體性事件處置處于被動狀態。如果群體性事件為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公安機關毫無預警、防備的處置對策,無法做到現場有效控制,從而增大了群體性事件發生時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處置的意義則會大打折扣。
(三)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的管理職責不明確
公安機關處理群體性事件時,存在部門管理責任不明確,事件處理方式處于兩極化問題。一方面,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時,只看到公民基本權利,群體性事件模糊性處理,使公安機關在社會事務處理中的威信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時,群體性事件處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完全不理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致使群體性事件的處置缺乏公平性。一旦群體性事件再次發生,相關部門相互推卸責任,群體性事件處置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同時事件后期衍生問題眾多,影響社會的穩定。
(四)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法律依據不健全
群體性事件是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的代表性問題,現代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風險性,也與我國社會法律管理制度不健全具有直接關系。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理管理制度,主要從如何處理群體性事件引發者的處理角度進行分析,缺少公安機關實際處置指導。
因此,公安機關進行群體性事件處理過程中,主要采取回避或者現場看護等表層管理方式,這種“拖延式”事件管理措施,將成為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的導火索,甚至是丟失掉群體性事件處理矛盾緩解時間。同時,公安機關進行群體性事件處置時,沒有專門性法律文件作為事件處理的主要依據,執行人員的處理隨意性較大,如果處理人員沒有適度的把握住問題解決點,反而會激化群體性事件矛盾。
三、 應對新時期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風險的新路徑
新時期社會管理工作全面推進,是社會結構優化完善的必然性要求,加強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綜合應對能力是基礎,因此,結合我國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處置中存在的風險,提出創新性應對路徑。
(一)全面提升公安機關處理能力
新時期公安機關工作能力也應實現全面性提升,尤其是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能力更要進一步加強。從整個公安機關隊伍角度而言,增強公安工作人員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例如;組織公安機關及相關部門人員,學習簡單的群體性事件調節方式、安撫群眾情緒等措施,為專業性群體性事件處理提供時間,降低警民僵持發生矛盾沖突的幾率;或者,公安機關處理能力的提升,在于培養公安機關工作人員靈活多變的現場應對能力,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時,不僅要充當“調解員”,同時也可以作為事件現場處理的“策略者”,通過一些行為打開群體性事件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一般而言,群體性事件發生主要是出現經濟利益、權利受到侵犯等問題,公安機關人員實行現場調解時,可以以這些要點作為問題的突破口,使群眾看到事件緩和的余地,群體性事件問題處理的效果自然緩解的幾率提升。endprint
(二)做好群體性事件的預警與防護工作
公安機關能夠有效處理群體性事件,應做好對社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預警工作。例如:公安機關結合現有網絡監察程序,實行管理區域安全工作全面性排查,及時發現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群體性事件苗頭,輔助群眾解決好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減少群體性事件孕育的社會溫床。例如:某公安機關設置便民警務站,對城市居民上訪的問題進行指導,為群眾權益保護提供途徑引導,發揮好城市群體性事件預警工作的基礎性作用。
同時,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時,也應依據預警工作開展,做好全面的事件防護工作。當前公安機關應對群體性事件能力較低,風險性較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公安機關缺乏可靠的應對策略所導致。因此,做好公安機關群體性事件的防護能力,應提升現代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能力。
例如:某公安機關針對管理區域制定的群體性事件防護策略分為:1.實行現場調節,實行多方調解;2.有針對性的開展事件主要矛盾處理;3.依據法律相關條例,進行群體法律處理。我們通過該公安機關做出的群體性事件處置策略來看,三種策略實施具有由淺入深的事件處理執行過程,做到了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多元化應對,是現代公安機關制定有效應對群體性事件處置策略的代表。
(三)協調性處理涉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實現現代群體事件綜合性處理,也應明確公安機關在群體性事件遲處置中的責任,盡量避免群體性事件處置極端化的處理方式,既要看到公民及享有的基本權利,同時又要明確公民應承擔的社會義務,協調處置好群體性事件。例如:我國某地區處理1100人的較大型群體性事件時,首先結合多方人士進行事件現場調解,大部分群眾經過現場調解后,得到了有效的安撫,但一小部分人員依舊在現場挑唆其他公民聚眾鬧事。公安機關依據我國法律條例進行事件處理時,對已經接受安撫的群眾處理為拘留7天,而對于再次聚眾鬧事的公民,給予最高1萬元的不等性罰款,并拘留15天。從案例中公安機關對群體性事件群體的不同處置方式來看,公安機關能夠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實現公民權利保護與法律管理相融合,能夠恰到好處的應用社會管理權利,明晰自身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的責任,體現了我國公安機關工作能力的提升、工作責任的明確。
(四)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整合社會力量
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途徑創新性探索,與我國社會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立針對性的法律依據,并補充法律中指導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實踐指導條例,為新時期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穩定社會發展環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因此,群體性事件的處置工作開展,也應充分調動社會群體在群體性事件中的調節作用。例如:采取親戚、鄰里勸阻的方式攻破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心理防線,實行心理溝通等方式,也是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現場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風險及路徑創新探討,是現代社會結構優化的主要途徑。在此基礎上,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風險應對的探究,使得公安機關自身處理能力提升、群體性事件預警工作有序開展、群體性事件應對策略多角度構建、以及事件法律管理依據性更明確,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新時期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風險及路徑創新研究,將成為社會結構優化拓展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杜長松.我國縣區公安機關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機制研究.河南大學.2011.
[2]李倩.地方政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行政能力研究.河南大學.2011.
[3]梁甲林.基層公安機關處置拆遷類群體性事件的策略研究.蘭州大學.2016.
[4]張百杰.轉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吉林大學.2011.
[5]李威陽.“蟻力神”群體性事件處置案例研究.大連理工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