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靈君
【摘 要】本人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對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等方面是一種好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探索;實踐
一、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將來后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3)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等現狀進行了解,從而掌握實踐研究前的第一手材料,進而分析實驗的成敗。
(2)行動研究法:一切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前提下進行,采取行動研究方式,在實踐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3)案例分析法:每一環節實施后,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和積累。
三、調查分析
我的實踐研究對象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五、六年級學生在本學科學習上存在以下問題: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較差。
四、探索與實踐
(1)相信學生的能力,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本次研究首先是以完全相信學生有能力去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前提條件的。將學生四五人分成一小組,每班有九到十個小組,每小組有一名組長。在最初的實踐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安排的內容相對后面安排的內容來說要少一些,難易程度要小一些,并輔以其他的刺激來調動學生的熱情。比如:哪個小組先完成任務,哪個小組優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確保充足的時間,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本條件。學生的自學自悟需要很多時間,因此教師要舍得放時間,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自主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體驗到收獲成功的樂趣。
(3)學習任務的合理性,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根本保證。教學模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學習的依賴心理需要慢慢轉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學情的學習任務,才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多樣的學習評價,推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需要得到評價,好的評價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更好的推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三個維度:第一,知識和能力,第二,過程和方法,第三,情感和態度。每次課都有相應的評價機制。
五、研究的成果
(1)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的,那就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的題總比抄來的答案記憶的更深刻更長久。然而在之前的教學中無論是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方式,還是采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40分鐘的課堂上真正留給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時間是多么的有限,很多學生是這節課會了,下節課又忘了,而那些本就不愿動腦子的學生更是濫竽充數。當前這種學習方式,課上的大多時間都由學生自己掌控,不愿思考的學生也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氛圍中不得不去參與、去思考。據后期統計,以同樣的教學內容在40分鐘的課堂上講授,之前的教學方式,全班會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完成作業存在困難,當前每班七分之一的學生會有困難。
(2)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將來后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次研究,以相信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為前提,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認可,小組合作學習也增強了,學生為捍衛集體榮譽而學習的強烈動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就在自然而然中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培養。小組合作創造了學生互相認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他們學會了把自我融于群體之中,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群性。這也是一個人具有社會適應性所具備的基本素質。還培養了學生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的好品質。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學習上有所收獲,必須做到小組之間的每一個成員相互幫助,相互取長補短,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培養了小組成員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幫助本組成員共同提高的好品質,成為他們在適應社會中所必備的條件。
(4)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本次研究中,教師講的很少,大多時間是學生的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會輕松、可以不管不問了,反而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首先每節課前教師要提出能夠融合本課內容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能去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任務,其次也要為學生在自學合作交流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質疑點做好充分準備,不再像之前的教學中,所有的可能性都掌握在教師的手中,所以說本課題研究的教學方式對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考驗,進而也就促進了教師的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航.《信息技術自主合作學習的探究》.
[2]莊小云.《協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