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環 劉淑滿
摘 要 當前,我國不少省份包括河北省在扶貧立法、法律實施、扶貧資金使用、扶貧成效考核機制等方面存在問題,需要從完善立法、細化法律制度、懲治違法資金使用、加強法制宣傳等角度推進扶貧法治建設。
關鍵詞 精準扶貧 法治建設 河北省
2016年12月,河北省通過了《河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并已正式實施。截至目前除了河北省,我國僅有10多個省份出臺了扶貧開發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精準扶貧領域不僅地方立法,其他方面比如法律實施、法制宣傳等方面仍然步伐不大、成效不明顯。因此,要加快精準扶貧法治建設步伐,最終推動河北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問題與不足
當前,扶貧法治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一)扶貧立法尚有欠缺
實施扶貧開發、實現脫貧攻堅,需要法律制度的引領和規范。目前,我國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主要依據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等。現在全國缺乏一部高層級的、更規范統一的精準扶貧條例,不能對各地精準扶貧工作進行統一引導規范。在地方上,河北省、河南省、青海省、江蘇省、四川省、黑龍江省、貴州省等10多個省份均出臺了當地的農村扶貧開發條例,成為指導本區域扶貧開發的法律文件。以河北省扶貧條例來說,這些規定更多地停留在對基層政府的原則性及方向性指引上,在項目開發、資金分配、扶貧成效考核方面有的尚未加以規定,有的規范不夠嚴密有效。
(二)扶貧法規落實不力
很多省的地方基層落實本省的扶貧開發條例,由于沒有進行詳細周密的調查研究、科研研判,從中央拿到扶貧項目后不考慮接受項目的當地實際情況,簡單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扶貧工作出現隨意性大、缺乏穩定性、效果不佳等狀況。還有的地方,政府落實扶貧條例采取胡亂變通、陽奉陰違的路子,不真干,導致扶貧政策法規制度在落實中走了樣,效果大打折扣,無法直通群眾。2017年8月中旬,河北省紀委通報9起扶貧領域典型案件,石家莊市紀委通報4起典型問題,保定市通報5起扶貧領域典型案例。這些狀況反映了法制管控的薄弱、法規落實軟弱。
(三)侵吞、套取、挪用扶貧資金現象頻發
對于用于消除農村貧困的國家專項財政撥付,一些地方和部門管理處置不善,出現了扶貧資金閑置或被侵占、扶貧項目沒落實好、資源損失浪費等比較突出的問題;特色產業、醫療、社保、教育等扶貧關鍵領域的職務犯罪頻現,部分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一些基層干部利用職務之便,侵吞、套取、挪用扶貧資金的違法犯罪現象不少。2016年2月~4月,審計署對四川等17個省、直轄市的40個縣、區的2013~2015年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審計,發現有8.43億元扶貧資金長時間閑置;1.38億元被騙取、套取或違規使用;2.99億元資金未發揮效益或造成損失浪費;部分扶貧資金分配沒有充分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實際貧困情況。
(四)扶貧成效考核機制不完善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從國家層面提出了扶貧成效考核的基本原則和精神。俗話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但部分基層政府在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上做得不好。一方面,有些地方沒有考核實施細則或者制定的考核細則脫離當地實際,不適用,沒有起到應有的考核評價作用;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在引入第三方評估方面的積極性不高,或者在引入第三方評估時遮掩問題。如何讓考核辦法落地生根,如何調動地方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各地包括省級政府進一步思考和完善。
二、對策與思考
對癥下藥,因地施策。加強精準扶貧開發領域法治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精準扶貧立法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推進精準扶貧立法工作,不斷完善精準扶貧的法律法規,主要應在扶貧規劃編制、貧困群體識別、扶貧產業開發、扶貧資金分配、扶貧資金使用監督管理、扶貧成效考核等方面細化實施細則,實現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扶貧。此外,在立法過程中要尊重基層群眾脫貧方面的首創精神,樹立“邊實踐邊建章立制”的理念。
(二)依法推進精準扶貧制度建設
精準扶貧要依法推進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要建立貧困退出機制,準確定位扶貧對象。要健全重大扶貧政策、重點項目的合法性審查機制,確保真正符合幫扶政策的貧困群眾得到有效扶持。要建立扶貧資金多元籌措、監管機制以及責任追究機制,強化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要建立扶貧政策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和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機制,及時識別扶貧對象、查看幫扶和管理取得的成效,以及扶貧資金和項目的使用、落實情況,確保精準扶貧落到實處。同時,要依法化解扶貧領域的矛盾糾紛。一方面,大力加強行政調解工作,廣泛開展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工作,在基層解決矛盾糾紛,化解因扶貧發生的糾紛和矛盾;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法律進村活動,大力進行普法宣傳,同時邀請群眾、村干部旁聽案件,就地調處糾紛,讓廣大村民接受現場法制教育,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三)依法懲治扶貧領域職務犯罪
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已面臨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僅剩3年多時間,全國尚有4335萬貧困人口。以生產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生態環境扶貧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中心,加強紀檢、審計、司法等相關部門的緊密合作,仔細清查扶貧領域職務犯罪的易發風險點,嚴格查辦扶貧領域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特別是要依法嚴懲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的違法犯罪行為。
(四)健全考核扶貧成效的法律機制
為扶貧見實效,各級政府要按照中央發布的《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的要求,切實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的、可量化的扶貧考核標準,同時還應扎根實際,深入貧困村、貧困戶,實地督查扶貧成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切實搞好扶貧糾偏。河北省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借助河北農大等高校對扶貧成效進行考核,獲得了比較讓人滿意的效果。河北省嚴格程序落實扶貧通報制度,通過表彰先進、問責落后等形式,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干部評先提拔掛鉤,切實督促基層領導干部抓好扶貧,這些做法值得其他省份借鑒學習。
(五)加大扶貧法制宣傳力度
一方面,通過法治培訓、法制宣傳,注重提升扶貧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尊法、學法、用法、守法的意識和素質;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貧困群眾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百姓的法制意識,讓他們樹立主人翁理念,強化他們的自我發展、自我脫貧的意志。為此,可借鑒學習河北省送法下鄉宣傳教育、法治影視展播、庭審進鄉村等多種形式和做法,大力宣傳中央及各地扶貧文件政策及會議精神,增強廣大群眾的法治觀念。河北省很多地市政府部門積極推進扶貧政務公開工作,及時向大眾公布精準扶貧工作的法律政策依據、實施部門、職能權責、資金分配、項目落實以及監督方式等,以實際行動傳播法治理念。
(作者單位為中共衡水市委黨校經管教研室)
[作者簡介:趙玉環,女,河北衡水人,本科,副教授,中共衡水市委黨校經管教研室副主任,現主要從事法學等方面研究。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生調研專項(2017016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