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麗 呂新兵
摘 要:科學課程是小學階段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要學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資源開發成為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課題。基于科學學科的特殊性,學校、教師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課程資源開發途徑,挖掘其獨特的利用價值,讓科學課程實踐能夠在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支持下實現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培養。基于此,本文從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如何實現課程資源開放與利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相關策略
引 言
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其主要包括知識、技能、經驗等素材性資源,以及能夠推動課程實施的人力、物力、設施等條件性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果直接影響了實踐質量。但是一直以來,由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許多教師將課程資源簡單地理解為教材,并缺乏主動開發科學教學資源的意識,使得小學生的科學實踐過程被局限在教室內,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更多是照本宣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課標提出:“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的總目標。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傳統的課程資源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拓寬課程資源開發渠道,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效率則成為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學校是學生開展科學教育的主要場所,其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也具備獨特的優勢。因此,在科學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師立足學科特點,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例如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是課程資源最直接的體現,編者通過精心的選擇與編排,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安排科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現象、掌握科學理論、發展科學精神,基于此,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教材,深挖教材中潛在的教學價值,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再如學校的圖書館、科學實驗室、自制教具室、種植園等也能夠成為學生參與科學實踐的重要場所,學生在通過制作、觀察潛水艇模型、小滾輪、小吊車等實驗器材,種植各種植物,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科學知識。
二、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普及,信息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逐漸成為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寬課堂教學范圍,同時還能夠推動課堂翻轉,優化教學條件,實現課程改革。基于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網絡課程資源,例如在《動物的生命周期》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教學視頻為學生展示了蠶的生命周期,讓學生在濃縮的視頻中,更加直觀地感受蠶從生長變化,以拓寬思維、啟發思考。此外,在網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植物的生長變化》的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網絡課程資源,參與到課程開發中來,并通過課堂分享拓寬科學教學范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家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因此如何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從家庭環境中挖掘課程資源,則成為現代教育教學中的重要課題。在家庭環境中,從家長的性格特點、學歷工作;到各種生活必需品等都能夠成為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對象。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與家長建立積極的溝通,并鼓勵引導學生觀察、融入家庭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科學素材,設計科學實驗,探索科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家庭作業,讓家長與孩子一同閱讀課外科普讀物,密切親子關系,拓寬孩子的科學視野;鼓勵孩子利用生活常見物品設計科學小實驗,如在《溫度與水的變化》,鼓勵孩子利用冰箱觀察一碗水在保鮮、冷凍等不同隔層的形態變化,并觀察溫度與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這樣的科學教學引導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地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來,并實現課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融合。
四、社區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社區是孩子課余生活的主要場所,豐富的形式,包羅萬象的情景能夠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引導,因此,也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渠道。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師應加強與社區的聯系,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教育環境。學校、教師應通過調查摸清社區的各類課程教育資源,并通過分析對資源的開展與利用難度進行劃分,如對于圖書館、博物館、動植物園、栽培基地等具有巨大教育潛力的資源,要進行主動聯系,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獲得更加直觀的科學體驗。此外,學校、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樹立服務社區的意識,帶領孩子參加社會實踐,主動融入社區,在科學教育中提升社會責任感。
五、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鄉土資源是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其中地理環境、生態資源、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都屬于鄉土資源,而這些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能夠為小學生的科學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區域的鄉土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因此,學校、教師應著眼于當地的人文環境和地域特色,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開發。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將學生帶領到大自然中,讓學生自主收集昆蟲、植物的生存環境,并為學生講解為什么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出現這樣的生物資源,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鄉土資源的形成規律,深化學生的鄉土情感。
六、結束語
總之,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基礎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師應充分重視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高效利用,探索課程資源獲取渠道,實現課內外的有效結合,讓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麻芮.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思路分析[J].才智,2018(10):38.
[2] 吳青峰.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思路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