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梅
摘 要:數學是學校教育的最基本內容之一,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小學生的思維、智力還處在發育的階段,對于理論還缺乏足夠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小學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更多的實際體驗,并且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
關鍵詞:小學教育 數學 生活化 實踐
近年來,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特別是很多教學脫離學生實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數學教育只有通過生活的實踐才能夠讓學生將知識與實際進行緊密的結合,體驗生活的意義和學習的樂趣,最終實現數學的內在價值。因此老師在進行數學教育時,不僅要選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還應當創設更多學生熟悉的情景,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練習的機會,以全面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數學能力和綜合素養。
一、創設情景,發現數學問題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作用,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并且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的知識能夠得到激活。情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他們所熟悉的環境,從而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和學習,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真正認識數學知識。
比如組合圖形中陰影面積的運算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難點,很多時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會組合在一起,然后在里面劃出一塊陰影,然而很多學生無法在平面上將組合圖形進行有效的劃分,從而無法很好地算出陰影部分的面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創設一個情境:三年級共有學生35人,會打籃球的27人,會打羽毛球的28人,求出兩種球都會的學生。老師用正方形代表會打籃球的,用三角形代表會打羽毛球的,然后重合部分為陰影,這樣問題就直觀地擺在面前了,很容易就能夠算出答案。
二、積累經驗,感悟數學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對于內容、案例等知識的熟悉程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習的效果,所以應當鼓勵學生體驗生活,不斷接觸生活中的事物,積累生活經驗,最后聯系到數學方法。
比如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會涉及到運算法則的運用,而且這也是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基礎內容,對于以后的計算、應用非常重要,因此應當加以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中的購物來舉例。如“小強有15元錢,去商店買學習用品,每個本子是6元,每支筆2元,請問在剩下的錢最小的情況下,小強有幾種買法?”小學生都常買東西,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所以在他們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加以分析:小強有15元,每個本子6元,兩個就是12元,每支筆2元,一共是14元,所以可以買2個本子2支筆;還可以買1個本子4支筆;還可以直接買7支筆。通過這樣分析,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了驗證,也感悟到了數學的意義。
三、聯系生活,挖掘數學素材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小學的數學教材上的內容,如大客車、小氣車、籃球、路程等都是根據生活實際情況提煉而來,它們都有著生活原型,所以要開展數學教學,應當緊密聯系生活,,將身邊的一切資源都運用到數學之中,根植于生活深入挖掘數學素材,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可以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從而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體會到真正的數學生活化。
比如在講到《面積》這章的內容時,老師并沒有直接進入理論或者定義的講解,而是先讓學生想想自己家中的餐桌大小,當老師問到“哪位同學知道餐桌的大小用什么來描述,怎么計算的?”這時所有學生都開始討論起來,有的比劃為方形,有的比劃為圓形,然而卻不懂計算方法。當講完基本內容之后,讓學生用直尺或三角板沒出數學書本的面積、課桌的面積,通過反復的測試與練習,學生的腦海中已經有了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那么在實際生活中看到房屋、茶幾、床、電視、球場等事物就會想到面積的知識,就算看到路邊的一塊石頭、一片樹葉都會運用到面積的相關知識。所以生活之中處處都是數學,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數學素材。
四、加強實踐,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數學絕不僅僅是來源于生活而成了純粹的理論和書面知識,這些知識更應該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學以致用才能夠體現數學的精髓和真正價值。因此必須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周圍的事物,并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之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學到計量單位后,讓學生量量自己的身高、稱稱體重,了解居住房屋的高,計算家到學校的距離;學到利息知識的時候,可以試著算算自己家中的電話費、水費等;學到了速度、路程問題時,測算出自己從家里到學校的路程、速度以及所需要花的時間,以及速度產生變化時,所需要花費時間的變化,給自己選擇一個既快速,又省時還省力的上學方案。所有的這些知識都是能夠運用到生活之中的。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成長和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和生活實際情況,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積累經驗、挖掘生活素材、加強實踐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魏元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86.
[2] 許娟.略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教育觀察,2017,6(22):100-101.
[3] 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