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利華
摘 要:沒有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單一的職業技能的訓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關注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本文擬從人文素質培養的角度探討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課堂內外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尤其是構建起更加優良的教學內容、模式和手段,從而適應當今中國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出全球一體化環境下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世界公民。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教學改革
一、引言
沒有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單一的職業技能的培養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2004)”。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導致的諸多問題:拒絕傳統、技術至上、心理偏差、智慧欠缺、道德低落、責任缺失等等。復旦大學英語學院院長陸谷孫教授曾說過:“過分刻板機械,只求與未來職業接口而往往偏離全面發展培養目標的題海戰術和技能訓練,已使一些學生思維萎縮,修養更遭到忽視。”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生活及人文方面所依賴的知識、技能和態度。(2012,霍暢)
英語教學必須關注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2010,吳鼎民)。英語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部分,而當前的英語教育注重“教”學,忽視“育”人。如何通過英語課程學習,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和諧發展的高技能人才,讓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是本選題的意義所在。通過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建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總結出可借鑒的經驗,更好地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服務,是當前高職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指導委員會主任王守仁在《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2013)中指出:大學英語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應將這兩者對立起來,特別是要避免片面地否定或排斥人文性。極端的唯工具論會使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走入誤區。我們要充分發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實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高職大學英語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未中斷,雖然效果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但是改革帶來的變化還是不容忽視的。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指導委員會主任王守仁在“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介紹,要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首先要客觀評價和正確判斷過去十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他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2003年起實施,至今己走過十年歷程。大學英語十年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重視聽說能力培養,建立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倡導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現在回過頭來看,改革的理念、方向是正確的,采取的舉措也成效顯著。對于十年教改,應該充分肯定其成績:重視交流能力培養,重視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重視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抓住了歷史機遇,也適應了時代的要求,有其歷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說過去十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為大學英語教學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后的工作將以此為起點,總結經驗,再接再厲,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突出問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王守仁評價的是整個十年間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包括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他提出,大學英語課程將與高中英語課程相銜接,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確定起始階段,自主選擇教學目標。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如何呢?下文將分別介紹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為例)的具體措施。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有人將加強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簡單理解為增開英美文學、英美詩歌、莎士比亞等文學課程,這是認識上的誤區。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突顯對人的尊重。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學醫的學生要培育愛心,懂得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學工程的學生要有社會責任感,大學生都要重視培養善心善行。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文科類公共課程,其人文性應體現在教學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傳輸正能量,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大學英語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性質成為其在大學開設的一個堅實理據。王守仁認為,有的學校將大學英語置于通識教育框架內,有其一定道理。
1.本科院校的外語通識教育改革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要(2010-2020年)精神》的出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水平成為核心任務,全國大學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及時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尋找一條更加有效完善的教改之路,促進以外語通識教育為目標,適合各校、各地辦學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聯合中山大學于2010年5月20-23日舉辦了“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總結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與會專家認為,該論壇所提出的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勢必成為外語教學另辟蹊徑的一個新思路。實際上,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早年發端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美國哈佛大學于1945年在名為《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這一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這一教育概念后,其理念及核心課程設計對國內外諸多大學的課程設計有著舉足輕重的借鑒意義。我們國內有些重點高校在2000年初始就推廣了通識教育的意識,例如北京大學。2005年,復且大學成立了復旦學院,自此初步建立了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2008年開始,浙江大學60%的英語教師都開設了1-2門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大學外語教育的范圍就此拓寬。2009年,中山大學開始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山大學特色的全校通識教育體系。201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吳鼎民、韓雅君在考察了美國、港臺以及大陸的通識教育后認為,用通識教育理念來改革大學英語有利于推動課程建設,主張大學英語工具性和”文化性并重,更好地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服務。近年來,一批高水平大學都先后探索了富有各校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如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效仿美國哈佛設置了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兩校規定從2012年開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將分別構成兩校最低畢業學分的15%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