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嫣
《巴黎圣母院》的女性主義解讀
張思嫣
法國作家雨果創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紀最富浪漫主義的小說,該書對人性的善惡美丑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對女主人公的情感糾葛進行了非常細膩的描寫,同時包含了作者隱藏在小說中的女性觀。本文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分析該部作品中的女性主義解讀方式。《巴黎圣母院》 女性主義 解讀女性主義解讀就是從女性的視角出發,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分析和理解,為很多作品發掘出了新的價值和內涵。《巴黎圣母院》正是對女主人公的悲慘遭遇進行深入闡述的小說作品,因而通過女性主義解讀的方式來重新審視這部作品,將有更多新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高中生把握雨果的這部經典作品,更加容易走進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在《巴黎圣母院》的小說中,造成女主人公悲慘人生的主要因素,就是她和三個不同身份的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其中一條感情線就是教堂的副主教克洛德對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的狂熱的單戀,也是整場悲劇的重要導火索。克洛德所謂的愛是自私、丑惡的,他因為自己的愛意沒有得到愛斯梅拉達的回應,開始轉愛為恨,甚至形成了扭曲變態的心理。于是,他跟蹤愛斯梅拉達和其情人衛兵隊長弗比斯的約會,并趁二人不注意的時候,偷襲了弗比斯嫁禍給愛斯梅拉達。其實,克洛德這個形象,不單單只是個人的反映,可以說他是當時法國宗教勢力的一個縮影。小說背景下的法國正是最為黑暗的中世紀,人們不僅思想固執僵化,還對宗教勢力極為推崇,已經到了不分是非黑白盲目聽從的程度。因而克洛德的丑惡就是對教會的真實反映,他狂妄自大,內心空虛又沉浸于偽科學之中,幻想著一步登天的美夢。
正是克洛德內心被宗教禁欲主義和對美好愛情的扭曲追求,使得他形成了一種畸形的道德觀,他既要壓抑自己對感情的萌動,又被嚴酷的宗教理性折磨著,所以在看到美麗的愛斯梅拉后,他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此外,克洛德體現的是宗教神權桎梏中的個體,他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就是傳統宗教勢力對女性的禁錮和束縛。并且宗教是隨著男權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產物,堅持男權至上的原則,在宗教宣揚的思想中充斥著男尊女卑的印記。圣經中講述了女人誕生的方式是亞當的一根肋骨所造,從根本上認為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屬品,各種深化故事中女性都是罪惡和邪惡的來源,帶來了很多的災難和厄運。這些宗教思想總是把一切過錯歸結到女人身上,一切惡果的原因就是女人讓男人產生了性欲,將自然的男女之情視作洪水猛獸,不僅深深壓迫著女性的社會地位,還把自然規律和人之天性全部抹殺。
愛斯梅拉達與貴族衛隊長弗比斯墜入愛河開始,就為她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在那個黑暗封建的等級社會里,下層人的生命根本連草芥都不如,又怎么還敢奢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弗比斯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愛斯梅拉達一眼就愛上了這個英俊瀟灑的男人,她天真地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但實際上弗比斯根本就沒愛過他,只是在玩弄她罷了。在當時的法國,到處都充滿著唯利是圖和功利主義思想,致使整個社會都陷進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境地。在這種環境里,男人只是把女人當成自己的寵物。
以弗比斯、貴小姐和法官等人為代表的封建上層階級人士,他們蠻橫專制,有著強烈的貧富等級觀念,愛斯梅拉達這種下層草芥,只能任憑他們擺布,根本沒有什么權利和自由可言。因而當一群乞丐在街上為愛斯梅拉達游行,想要將她從監獄就出來的時候,統治階級就派出大量軍隊用物力將他們強行鎮壓,根本不管他們的生命安全,只要這群人不服從統治,就像對待敵人一樣格殺勿論。所以,愛斯梅拉達這種最下層的女人,注定將被專制社會給迫害,她的美麗只能帶來無盡的災難,這是不為封建社會所容許的美麗。在小說里法院對愛斯梅拉達的審判,更是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證據和事實都是浮云,沒有人在乎,法官們再乎的只是怎樣維護上層積極的權利。不但法院在對女性進行迫害,整個封建專制社會也是如此,愛斯梅拉達受到貴族的歧視,專制者將她棄如敝履,而她卑微的地位和跳脫的個性形成了鮮明的矛盾,與整個封建專制社會格格不入,她才會受到這個社會瘋狂的迫害。
《巴黎圣母院》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通過這部小說人們清楚地看到,當時法國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通過女主人公的經歷揭露了,各方勢力對女性的剝削和迫害,以及封建階級社會里強烈的等級觀念,這些都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此外,作者雨果在小說中雖然表達了對女主人公的無限同情,以及對社會的譴責和批判,但不可避免地是雨果作為一個受到傳統思想熏陶的男人,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有著一種男尊女卑的思想,并在小說中有所流露。因此,我們高中生在對這部作品進行女性主義解讀時,必須把握這些細節,深入分析女性在當時受到的各種壓迫。
[1]楊潔.《巴黎圣母院》的女性主義解讀[J].文學界(理論版),2012(01):76~77.
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