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銳 涂 意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路徑研究
陳廣銳 涂 意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體現科學性、人本性和時代性。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路徑必須優化教育環境、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內容和拓展教育載體。
核心價值觀 生活化 路徑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是相對脫離生活的教育而言。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源自生活實踐,因此,針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脫離“生活”這個主題,要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之魂,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科學理論基礎,它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通過實踐深化認識的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活化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生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是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主流價值相融合的現實所需,是大學生全面發展與自我實現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需要和科學選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是人本性需要。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的本質出發,尊重人的主體性,關注人的思想意識;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符合人的需要層次理論,緊扣生活實際,關注人的基本需求,特別是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遵循人的全面發展規律。生活世界是培育價值觀的土壤,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質上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實現價值認知并內化的過程,它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內核,是中國共產黨對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最新的重要論斷,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這明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出了“生活化”導向,體現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治久安的政治選擇。
“應試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其影響下,大學常常把知識教育放在最重要位置,表面上看人才培養突出知識教育無可厚非,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其它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屬于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養成、健全人格等教育的重要范疇,關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應試教育”的慫恿下,知識教育占據了大學生大部分學習生活時間,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僅有的一點剩余時間內,被當作一種“知識點”來教育。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來認識,人的成長成才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價值觀、道德、人格、情商等全面發展。因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當作“知識點”,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一種弱化。
在高校中,雖然大部分學生熟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但都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面,未能充分理解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這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口號式”教育的嚴重后果。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忽視了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的時效性,沒有把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社會時事、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也忽略了教育內容的現實性,這也反映出高校沒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也沒有與時俱進地進行具體化,僅僅停留在了政治“口號式”的宣傳和教育。這種政治“口號式”的教育導致學生只是了解其教條式內容,不能通過生活實踐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不能讓大學生認同和信仰,甚至會導致大學生出現“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現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種從外部向大學生施加的教育影響,這種影響只有作為主體的大學生從內心真正接受、認同,才有可能實現內化。但是,注重“課堂教學”的教育模式催生了“照本宣科”、“灌輸式”、“填鴨式”等單向式教學方式,把大學生當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忽略了人的主動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忽視了大學生這個生活主體行為實踐的反饋。實踐是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直接和生動的形式。而實際上,“灌輸式”、“填鴨式”等單向式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形成了一種教育者對大學生的“說教態勢”,這樣與生活實踐脫節的教育導致大學生停留在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層面上。
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實踐的大舞臺,但很多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校園文化融合不夠密切。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生宿舍文化融合不夠。宿舍是大學生在校園內除了教室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但高校往往忽略了宿舍文化建設,尤其是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的高校宿舍區甚至都沒有設立學習宣傳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生社團文化融合不夠。社團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但有些高校對社團文化建設與監管不夠重視,放任其自生自滅、我行我素;再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生網絡文化融合不夠。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賴以學習、生活、社交的虛擬空間,但很少高校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網上課堂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與大學生在線上互動。
良好的環境是教學的必需條件,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基礎保障。優化教育環境,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就是要樹立生活化的教育觀念,改善“理論聯系實際、課堂結合生活、線上同步線下”的教學軟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不能只空談理論,必須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實踐過程中的正反典型例子詮釋其豐富內涵,而不僅是“知識點”、“政治口號”教育。課堂教學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單一方式,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社團文化等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融合使得高校教育環境發生了變化,不僅使課堂教學環境變得更加信息化,而且還開辟了虛擬的網絡課堂,“線上同步線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然趨勢。因此,“理論聯系實際、課堂結合生活、線上同步線下”三線交叉互動,構建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環境生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必須抓好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這兩個重要環節。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兩個環節不是相對孤立的,而是相互并進、相互依存的。抓好教育引導環節,一方面要鞏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主陣地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與學生互動,使其在與教師的情感交流和共同體驗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在大學生在學習教育中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精髓。抓好實踐養成環節,就是要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主動對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習慣和認同心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具體物質,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就要求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內容,還要結合生活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解讀。一是要及時合理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最新內容和成果吸納到教材中,并通過教育者對理論復雜的教材內容向簡單易懂的教學內容轉化,把“虛”的理論內容轉化為“實”的教育事例,細化成大學生可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內容;二是要注重把握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引入教育內容,在實際教育中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和評價社會的熱點問題,正確看待社會事件中的對錯曲直,從而更好地利用潛藏在熱點事件背后的教育契機;三是要選樹優秀典型,善于把大學生身邊的優秀人物、先進事跡融入教育內容,多用身邊的人和事印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在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可感、可觸、可信。
校園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方式。一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學生宿舍文化融合,創辦宿舍文化節、星級文明宿舍等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效融入各項活動和宿舍管理制度之中,充分發揮宿舍文化在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學生網絡文化融合,通過校內網、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設計成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媒體方式,增強教育吸引力;三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生社團文化融合,指導學生社團開展理論教育與思想性、趣味性相融合的社團活動,組織評比校園品牌社團、社團精品活動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植入學生社團活動之中,讓大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中深刻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豐富內涵,以達到教育成效。
[1]陳芝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石海兵,劉繼平.論大學生生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13(2).
[3]王前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人本主題及發展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雙月刊),2013(5).
海南大學)
本文系海南大學2016年輔導員專項課題項目成果(項目編號:fdyzx201601)。
陳廣銳(1980-),男,漢族,海南海口人,法學碩士,海南大學團委,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涂意(1987-),女,漢族,四川瀘州人,法學碩士,海南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