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姍姍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達到對課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須以學生的閱讀體驗作為立足點,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成為閱讀教學不竭的源泉。同時,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更離不開語文教師的精心設計和靈活的閱讀指導。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標;情感體驗;創設情景
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這就要求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包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所以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其次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做出反映,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要去追求“標準答案”。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①學生在閱讀中,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同時,教師既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一般說來,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決不能因此而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基于這種教學理念,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常常會自覺投入自己所感興趣的文本當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說可以在語文實踐中培養,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實際,想出更多的金點子,運用更多的課堂教學手段,并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設一種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使之進入一種“樂讀愛讀”的境地,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讓學生真正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快樂的事。
二、弘揚個性,追求學生獨特化的見解
真正的語文閱讀和欣賞是仁者見仁、極富個性的心理過程,一千個讀者往往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在總體上存在著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實際上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課程觀。注重情感體驗,是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閱讀教學的任務怎么能夠完成?
因此,“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能夠“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做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新課標的這些話給了我們語文老師一個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獲取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和體驗。教師可采用商討式、征詢式的“話語”模式,關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在這種“話語”情境中,“目中有人”,讓學生作為“你”而顯現出來,對于問題可以做出不同的言說和不同的解讀。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自我感”和“親歷感”。這樣,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感受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作家趙麗宏寫道:“優秀的文學作品,傳達著人類的憧憬和理想,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知識的積累,一種智慧的積累,一種感情的積累。”③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了自我發現的驚喜,得到了自我愉悅,他就一定有了閱讀的興趣。
三、注重合作探究式教學,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
為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可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營造交流的氛圍,發揮集體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學生對文本進行積極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注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同時,按新課標理念,教師還要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換言之,激發了學生探究精神的語文課堂,學生才能真正地由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感悟到語文內課堂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快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教育的首要原則,但在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確實存在,怎樣能做到關注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小組間的生生互動可以彌補這一差異。如朗讀指導時,小組內可分配為指導應該怎樣讀,講解為什么這樣讀,示范看我怎樣讀,學習我也可以讀。在這樣的氛圍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小組活動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了熱情,這樣一種合作學習方式是受每一個學生歡迎的。又如讓學生分組交流、探究(小組中要有明確的分工),讓學生學會在別人面前陳述自己的學習成果,把自己的成功之處拿出來讓大家分享,不懂之處在小范圍內試著解決,把仍不明白的問題保留,準備向別組請教。在熱烈的討論中,合作意識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培養。
四、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這可以說是提高學生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知道,學生的閱讀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維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產生新的視野;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生出更加深邃的、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但這樣思維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飄忽的,還不能算是閱讀者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語言敘述。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讀、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錄下“智慧的火花”,寫下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等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時在閱讀的內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閱讀 不但能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而且他們能及時體驗發現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更多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他們主動思考,引導他們關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價值,培養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并通過與文本、同學之間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們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不斷地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以促進自身的發展。
注釋
①②《語文課程標準解讀》55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③ 《新課標新教案》第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21.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J].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過新艷.讀寫新思路[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4.
[3] 袁承印.閱讀在線[J].語文教學通訊,20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