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鳳香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由此可見,培養課外閱讀興趣對學生成長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主動、自覺地閱讀課外書籍,在閱讀中品嘗讀書的樂趣,明白讀書的意義,真正發揮課外閱讀的效用。
關鍵詞:興趣;閱讀;習慣;環境;動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并且首次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5萬字。從中可以看出,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現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之網絡、卡通的影響,學生課外閱讀不盡如人意,學生越來越遠離閱讀,讀書越來越少,不讀書、少讀書的現象時有發生,把讀書看成是一種累贅、負擔,體驗不到讀書的快樂。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給孩子專門的閱讀時間。所謂專門的閱讀時間,是指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進行自由閱讀的時間。因為只有進行自由的閱讀,學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視書為朋友。也許有朋友會認為,語文課不是很好的閱讀時間嗎?不錯,語文課確實是很好的閱讀時間,但語文課更多的是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的時間。如果我們期望老師能讓學生在課上自由閱讀,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我認為,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必須要有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應該由學校統一調配。我所在的學校就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在排課的時候,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而這節閱讀課,就是學生自由閱讀的天堂。同時要切實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讓學生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課余時間,從而有功夫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
2.說出你喜歡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而孩子們這種表現欲望更為強烈。有哲人云:“一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沒有機會向其他人講述,他就決不會感到快樂,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和知識積累后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奇特見聞時,會引起其他同學的驚羨的目光,引來伙伴的嘖嘖稱贊,而這時的孩子會非常有成就感。這就將成為他講述的動力,為了更多獲得同伴的或其他聽眾的贊賞,他會想方設法地去獵奇,從書本上尋找更多更新穎的故事。而此時的家長和老師也應該是他忠實的聽眾,而且還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和鼓勵。對孩子們在日常說話和寫作中的閃光點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時可以要求孩子說出所講內容的出處,這對其他孩子有著十分積極的導向作用。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每天讀書的習慣。有的學校一直推行持續默讀的閱讀教學方式,其目的是激發學生自行閱讀的動機,培養其終身閱讀的習慣。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鐘讀自己喜歡的任何作品,教師不提問,不要求寫筆記,不做任何成績記錄,結果成績顯著提高。我們要像孫中山先生那樣:“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存。”有了這種感覺,說明閱讀已經生活化了。我們就像大文學家魯迅先生那樣把大家喝咖啡、聊天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我們可以用午休、放學做完功課以后、節假日等點滴時間來讀書。每天堅持半小時閱讀,幫助他們選擇閱讀材料,構建閱讀空間,循序漸進,先扶后放,慢慢養成習慣,一天不讀便寢食難安。
2.培養讀書動筆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記憶的貯存器,資料的倉庫,思考的激發器,創造的發源地。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做摘錄,記筆記可以及時記下心得體會,對積累資料和活躍思想十分有利。當然,“動筆”的方法習慣因人而異,我們應該就如何記筆記用筆記對孩子進行定期的個別指導。從開始的一句話、一個詞的概括、評價,到內容提要,感受體會等,老師都要準確把握,耐心引導。不能讓筆記成為學生的負擔,也不能讓他覺得這是無關緊要的瑣事。
3.培養勤于思考的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讀邊思,能夠使自己在閱讀中處于主動地位,讀得自覺,讀得深入,讀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和起點,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思維,就有發現。創新源于質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受益終生。
三、提供機會,創設閱讀環境
1.家長讀故事,激發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我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那時,孩子們識字量較少,我們給家長的要求是:家長以講故事的形式給孩子讀書,時間不限,但必須要求孩子專注地聽;隨著課堂學習的進度,讓家長讀故事,而孩子必須用手指指著字,也就是語文識字中所說的隨文識字,目的是讓孩子快速認一些字,時間可以由家長隨機把握,或十分鐘,或二十分鐘……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就逐漸地養成了。
2.集體閱讀,教給閱讀方法。課外閱讀進行一段時間后,家長不知孩子讀什么書好。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統一了學生普遍喜愛的一些課外書,比如《愛徒生童話》《愛的教育》等,每周用一節思品課、閱讀課進行專門的集體閱讀,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外閱讀,在讀的過程中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勾畫好詞句、寫一句想到的話(可以是讀書后的一句感悟,也可以是讀書后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也可以是自己聯想到的內容),班上絕大部分的孩子做得很認真,我發現很多孩子的書本上勾畫的內容比較恰當,(這里當然少不了家長的幫助,真心實意感謝家長),有些家長在孩子讀書的那頁還寫有對孩子讀書的評價,有的家長寫有自己讀這個故事的感悟,其實,這實際也就是親子閱讀——這種親子閱讀更能促進孩子自覺的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課外閱讀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它影響著孩子們個人素質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是他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在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快樂的閱讀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閱讀。
參考文獻:
[1]陳珂.對《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能力培養的淺析.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