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嬌嬌
摘要:在中職人才的培養體系中,審美教育是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因如此,審美教育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視。本文分析了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對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審美措施的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以期促進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一、概念解析
(一)中職院校
中職院校,即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其招生對象是初中畢業生,包括具備與初中同等學歷的人員。從教育階段來說,中職教育的本質就是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主要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技術性人才,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勞動者的素質。
(二)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語文教學為依托進行審美教育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職院校語文教育者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美學內涵,在指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鑒賞和創作的過程中強調文學作品的美學要素,并在充分考慮中職學生審美水平的前提下,指導學生以美學的視角審視文學作品,追求語文教學的美學視角。
二、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審美教育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重大的影響,使得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更為真實,也更為生動,審美教育的實施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最大程度地保證素質教育的開展。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養成正確的審美觀點,讓他們充分觀察到自然美,正確體會到社會美。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中職院校的審美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美學創造能力。因此,學生學會必備的藝術知識、懂得各種藝術的表現方法和特點、掌握唱歌、繪畫等藝術表現形式就極為重要了。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策略導向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時候老師是出于主導者的地位的,老師的任何教學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中職老師需要不斷學習,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掌握充分的語文教學方法,不斷加強語言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學涵養。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需要把工夫花在平時,堅持學習,保證一定的閱讀量,鍛煉自己的語感,而不是單純地應付工作。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不管是什么教學活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生興趣、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適宜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會達到最優狀態。因此,在中職院校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營造良好的審美教育氛圍,老師要注重語言的引導性作用,充分借助語言和表情動作,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促使其積極地參與到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主觀上接受老師講解的內容。相比于傳統的“一言堂”式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充分運用了審美教育的趣味性,使得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一改傳統語文教學課堂枯燥無味的局面,既提升了中職院校學生的語文水平,又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缺乏必要的重視,因此相關理論的發展還有待優化,這也就造成了現階段我國擬職業教育教師數量少、教學水平不高的不利局面。多數老師拘泥于教材,對教育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其實,語文學科和生活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現行的諸多語文教材當中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形象或者是優美的意境等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體現,可以說語文是來源于生活的。這樣一來,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語言內容的分析還是教學形式的設計,都可以依托現實生活,從生活出發,發揮主觀能動性,加以適當改造,利用好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將生活元素貫穿語文教學過程。在這樣的現實要求下,中職院校語文老師就必須放眼于日常生活,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生活,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
(四)鼓勵創造,激發學生創造力
現階段,大多數中職院校的語文老師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教育仍然缺乏必要的認識,使得語文教學具備很強的功利性。以具體的一堂語文課為例,針對每一堂課,老師都會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這就使得學生抱著完成教學任務的心態去上課,而不是用在審美的態度去審視文學作品。因此,目前中職院校語文教育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把功利主義的影響降到最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推動學生的主動發展,在學生與語文學習內容之間構建美學聯系,促進學生的主動求知。
(五)引導學生的審美想象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文學作品時,審美想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之所以能在語言的刺激下形成畫面,進而對文學作品有直觀的認識,就是依靠審美想象,這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在眾多的審美實踐中,信息經過無數次的輸入以及轉化,構成整體運動。這一點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有很大差異,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發展,因此在審美想象的基礎上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必然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李建林.論語文教育的審美心理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01
[2]陳桂梅.審美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3,(02):96-98
[3]劉淑芳.淺談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貫徹與實施[J].教育革新,2009(06):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