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玲
動手操作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的方式,其終極目的是為教學知識提供服務。基于人們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研究與分析,在經過學生動手的實際操作之后,能夠對學習的知識具有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需應把握好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具有較強的求知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諄諄教導,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并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
一、培養學生對于實際操作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導師,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對教學的強烈求知欲。教師應先培養起學生對實際動手操作的興趣,才能進一步培養起學生的動手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具有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教授“將長方形變化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會出現怎樣的改變”時,安排學生用教具木棒圍成一個長方形,其中寬為4厘米、長為9厘米,讓學生計算此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并進行提問:“如果拉伸此長方形使其成為平行四邊形,其周長與面積是否也會產生變化呢?”在提出此問題后,立即讓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他們都很好奇當這個圖形產生變化之后,周長與面積是否也會產生變化呢?此時,教師讓學生拉伸此長方形的兩個對角,并安排學生對變化成的平行四邊形進行細致的觀察,學生們觀察后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高,會在拉伸之后相應的縮短,按照計算公式來推論,學生也會觀察到在拉伸時,平行四邊形的周長不變,可是面積在逐漸縮小了。學生回答道:“平行四邊形周長不變,但是面積卻變小了。”教師按照此教學方式,可有效地促進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提升其動手能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實際動手操作的教學情境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此學科又是完全源自于現實生活的,因此,將數學知識體現在現實的情境當中,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發展趨勢,認知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依據其在現實生活當中的閱歷與經驗,來精心創設出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能夠較好地認知事物的表象,并以教師對問題實質的歸納與總結,來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由學生的動手操作遞進至概括教材內容的整個過程,即為一個進行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將形象化數學知識轉化為抽象化數學知識的過程,此教學方式可較好地開發出學生的潛能,奠定了學生從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升華的堅實基礎。例如,教師在教授“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此問題時,可讓學生應用部分長短不一的木棍來拼成三角形,在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時,可從中知道處于某些情況時,三條木棍并不能拼成一個三角形,但是可對木棍的長度進行調整之后再來拼接。如此一來,經過了學生的持續學習研究后,讓學生逐漸了解了三角形的部分特點,再由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此一問題。
三、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完成了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以真正成為數學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予現實進行交流互動的時間,安排學生講述動手操作的全部過程,以此來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課程時,教師應安排學生來進行相關的計算。在學習與研究的過程當中,首先不要提前講解具體的計算方法,教師應提問道:“同學們,能夠設想出幾種計算方法?可通過應用教具或者是其他的方法來進行,并在學習小組當中進行討論。”在進行學習研究時,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放置教具小棒、講述過程,并由教師指導學生講述自己是如何進行放置的,將全過程完整的講述出來,并讓所有的學生來評議出最好的方法是那一種。在課堂教學當中,具有熱烈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堂上講述了自我見解,交流與分享多元化的觀點,并由教師將其認為較為適合的方法進行演示,并通過公式來推論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方式。借助實際操作、進行自主研究與合作交流,讓學生思考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既促進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發展意識。通過了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使學生的反思意識獲得了初步發展。“學習所有知識的最好方式,是通過自我的實踐去發現與認知,這樣就能進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質與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應多安排學生進行教學用具的實際操作,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進行實際觀察與測量,預留給學生較多的時間,提供給所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進行學習,在操作當中積極思維,并通過此過程來進行創新與發展。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際動手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進行自覺主動的學習與研究知識,以此來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