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古代經典作品,不僅是古代的文章精華,也是古代文學、文化遺產中的精華,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成為中華之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構成健全的、富有魅力的現代人格的必然要素。我們有責任使之發展、傳承。教育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起著最關鍵的作用,語文教育更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一重任。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語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它直接關系到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和語文教育本身的發展。本文主要寫了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意義以及策略三大部分。希望能夠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精神有所裨益。。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育;傳承;意義;建議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一)學生要看懂古詩文須借助工具書和參考書。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看得最多的不是教科書,而是“高中語文教材全解”、“高中文言文鑒賞寶典”等工具書和參考書。如果沒有這些工具,學生對古詩文的翻譯和鑒賞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可見,學生對工具書和參考書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二)教學中重視知識積累和傳授,忽視感情熏陶和創新。
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大都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特別是在涉及到傳統文化的教學時,老師通常都是循規蹈矩的先給學生講解生字生詞、成語等,然后對課文劃斷分層,最后對文章進行歸納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是一種靜態的文化知識學習,沒有投入個人的感情色彩,更別說創新了。
二、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一)語文教育中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是對科學主義弊端的有效匡正
“現代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育意義的失落和教育人文價值的危機”。近年來,人們普遍意識到,語文教育之所以“誤盡蒼生”,教學質量大滑坡,現狀令人堪憂,較大程度上是由于忽略了對中學生的文化底蘊的培養。在當前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想開始大量滋生,人性內部結構已經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沒有人文精神的正確引領,科技和物質經濟的畸形發展,會使社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偏離歷史正常發展的軌道,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正是由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人們開始真誠地呼喚著人文精神的復歸,倡導崇高與終極關懷的價值理想。在這種背景下,語文教育作為促進人的生命成長為終極目的的教育,依據其特有的優勢,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以傳統文化里所蘊涵的豐厚人文營養來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將對于糾正社會不良傾向,實現人文和科學的和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二)中學生生命成長、身心健康、提高語文素養的需要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極不平衡、極不穩定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雖然人的各種思想意識、行為的形成取決于多種因素和條件,但不可否認中學階段所受的教育,尤其是與人格形成緊密相關的教育,如語文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知識結構是否合理,人格修養是否健全。中學語文教育有必要幫助中學生確立基本價值法則;涵養民族文化精神;確立社會大眾在實際生活中所信仰、所奉行的道德信念以及以此為核心的人生準則;將自然的人塑造為文明的社會的人。
(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需要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也是幾千年以來我們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堅強精神紐帶。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關于做人、處事和立國的名言,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國的發展方向,是我國人民賴以生存于世的基本精神資源。因此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很好地繼承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將本民族數千年積累的智慧和文明囊括于胸,然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精神
(一)教學理念上要加強人文意識
語文教育應該立即改變以往唯科學主義的價值傾向和單純知識論的偏頗教學理念,從教育文化學的角度樹立語文教學的生命觀。在傳授語文技能知識的同時,通過對自身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構建他們的精神家園,從而為學生打下一種堅實的精神底子,使他們擁有一個更為廣闊而健康的人生。教師本身應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語文學科的教師肩負著傳播中華文明的重任。他只有自身對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形成既學高又德高的、具有自己個性的文化氣質和胸懷,進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創設適合學生的文化氛圍,將他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通過多渠道的教育形式,播撒進學生的心田。
(二)教學內容選擇上彰顯傳統文化
1、教材的編寫應體現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意識
在教材編寫的時候,我們可以多選擇一些傳統文化里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人文內涵的文章。這樣的文章一般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性的直接流露。里面既有宇宙深層的道理、人生的理想,又有政治的智慧、審美的情趣。如果用這些經過歷史考驗而沉淀下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來伴隨和熏陶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很好地開拓和提升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為其一生智慧的開啟奠定良好的基礎。
2、開發介紹傳統文化精神的課外閱讀教材。
在課本之外,我們應該開發一系列介紹傳統文化的課外閱讀教材,系統地介紹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這種課外閱讀教材的編寫可以分出難易程度不同的系列。對于程度較淺的課外閱讀教材,應該在符合時代需要的基礎上,盡量編寫的淺顯易懂。總之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典籍,不僅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靈感,孕育其創新的能力,而且將非常有助于學生的人格成長和精神生命的提升。
四、結語
語文教育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承傳是關注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心靈的凈化,人性的歸宿,最終目的乃是讓我們的中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的同時又能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染與陶冶,促成其人格的完整建構,生命的健康成長。而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用傳統的優秀的文化去塑造,改造或潛移默化地影響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使之形成健全的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人格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正玲.讓語文教育流淌著傳統文化的血液[D].太原:山東師范大學,2007
[2]陳佳新.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 [J].文學教育,2014(4)
[3]丁亞玲.語文訓練的審視與反思[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4]王偉.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讀與寫雜志,2015(4)
[5]張綱.重視言語技能訓練,培養良好的語文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06(5)
作者簡介:陳朵(1994-),女,漢族,湖南衡陽,教育碩士,畢業于: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