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霞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布魯納關于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即任何學科都須使學生掌握其基本結構;提倡發現學習和發現教學;靠內部誘因支持學生的學習。并結合地理教學的案例,闡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些理論。
關鍵詞:發現學習;高中地理;教學
布魯納的學習理論是旨在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理論,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獲得發現的經驗和方法。目的是讓學生盡量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將來盡快地進入科學研究領域。布魯納的這些解釋、提法和要求體現了他把創造力的培養作為學習和教學的重要任務的思想。在現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方法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發現式教學策略運用在地理課上有其特殊意義。無論是自然、經濟地理還是區域地理都存在著許多客觀規律和原理。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索和發現地理規律和原理,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地理是一門對生活有用的科學,引起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的發現性學習,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布魯納的學習理論
1、學科基本結構的重要性。高中地理學教授的主要內容是自然地理的四大規律和人文地理的兩大屬性。即自然地理的四大規律——太陽能在地表的分配規律,地球表面無知的運動規律,地表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地表地理區域的分異規律。人文地理的兩大屬性——人文地理現象發生、發展的階段性,人類的精神文明現象往往呈現為區域性特征。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抓住這兩條主線,首先給學生將地理內容的框架建構起來,使學生從宏觀上對地理這門學科有一定的認識,這樣在之后的教學和學習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發現式教學的實例。布魯納主張教學活動中要把學習知識和探索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自身發現概念的過程來發展自身推理思維能力。而地理學中有許多與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但地理課本上無現成答案或有爭議的問題,例如,全球變暖的原因、建造三峽大壩的利與弊等。這些內容對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地理教師在地理課教學中一定要防止地理名稱、地理現象的羅列和簡單的灌輸,要求學生去機械背誦的傾向。布魯納發現學習的教學順序是: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習者在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學習者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對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從理論和實踐上檢驗假設,不同觀點可以爭論;對爭論做出總結,得出結論。如在講大陸漂移學說的相關內容時,可以提供有關的材料:臺灣海峽海底發現了煤礦、喜馬拉雅山頂發現了海生動物化石,創設出一種問題的情景,提出假設海陸是變遷的,并讓學生討論變遷的方式: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最后得出相關的結論。就是以此為順序。以下我們就具體每個環節舉例說明發現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是如何應用的。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發現式教學活動要從學生興趣出發來提出問題,創設相應問題情境,當學生遇到新問題時,會在興趣的支配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解決問題的動機,有利于學生探索問題和發現問題。問題情境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情境,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向學生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或者是提出與學生常規的思路相矛盾的地理現象,以引起學生潛在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望。創設問題情境是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舉例如下:
①提出與學生常規思路相矛盾的問題:①我國南方降水量大,不利于曬鹽,但為什么在臺灣和海南島的西部有鹽場分布?②喜馬拉雅山海拔很高,烏魯木齊地處內陸,遠離海洋,為什么它們有海洋生物化石出現?③溫帶地區大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平原上,為什么熱帶地區大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如圣保羅、墨西哥城等)?
②易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有思考余地的問題:①為什么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而不在赤道,最冷的地方在南極而不在北極?②為什么新疆盆地上是沙漠,而天山和阿爾泰山上有牧場分布?③石油是由地質時期的低等生物沉積在海洋(或湖泊)中生成的,為什么新疆克拉瑪依和塔里木有石油貯存?
③通過故事引出問題:例如在講解經緯度知識時,引用1958年獲世界大獎的法國電影《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有關情節。一艘法國漁船在大洋中航行時,絕大多數船員因誤食變質的罐頭而中毒,如不及時搶救就會有生命危險。經過求援,一架蘇聯飛機帶了急救藥品趕赴出事地點空投。但如何在茫茫大洋中找到這艘船呢?引起學生好奇后,引入經緯網知識。教材內容往下講,經過這樣的導入,學生興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這樣能深深吸引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課堂氣氛。
(2)分析材料,提出假設。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相關材料或事實。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媒體提供一些有關情節、景色的圖片或是影像資料,真實的或模擬的相近的畫面(如大陸漂移的模擬動畫),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共同經驗。學生通過對教師提供的資料的觀察、感知,形成表象,以便作為歸納、概括知識和形成概念的依據。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已有的相關材料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將其與自身已建構的經驗進行比較,提出問題的各種假設。
(3)形成并審查概念。在學生提出各種假設后,教師要使這些不確定的假設形成精確概念,并引導學生審查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供各種實例要求學生進行分析,學生根據一定的原則和要求來對概念的理解進行修正。
(4)得出結論,教師總結。教師對上述過程進行總結,得出所學的基本概念或理論。而且教師要使學生弄清楚得到概念所選擇的策略以及整個思維分析和判斷過程。
二、結語
應該看到,布魯納的教學過程思想在理論上站得高,看得遠,但如果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與我們的教學實際還有差距。而且地理知識并非都可以用發現法來學習。尤其是區域地理知識學生主要還是靠接受式學習去獲得知識。此外發現式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有較強的調控能力,準備的時間較長。因此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授課的內容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但我們還是能從大師布魯納的學習理論中學到許多能指導教學實踐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去體會,去論證,去發現!
參考文獻
[1] 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王美嵐,王琳.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及其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5(21):42.
[3] 潘冰冰.淺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