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祥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目標在于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引導他們建立事物存在、發展、消失、更迭的辯證思維,為建立價值觀取向和情感態度夯實基礎。文章就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情感培養
一、發揮歷史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使愛國主義情感滲透常態化
課堂教學在學科教育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借助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性的歷史知識架構,啟發學生建立歷史辯證思維,形成愛國主義的自我意識,進而去主動探究愛國主義思想行為的意義。
中華民族具有智慧、勤勞的民族特征,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領域都獨具創造力,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文明抒發著中華兒女的驕傲與自豪。歷史教師要善于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如人教版版九年級上冊《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中,要通過講解文字演變、青銅鑄造、諸子百家、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來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先進的科技和文化,讓他們心中升騰起對中華民族偉大成就的崇拜感,建立起民族自信心。教師要善于在中國古代史教材燦爛的文明史當中尋找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切入點,結合實際重新組合愛國主義情感因素,使教學的知識性、思想性與情感性形成完整統一的整體,從而引導學生在古代文明和現代意識之間進行切換,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積淀,為今后學習找準方向。
二、加強情感強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育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歷史素材,將真實、客觀的史料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特別是在信息化社會,一些歪曲歷史、博人眼球的視頻、文字資料通過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大肆傳播,這嚴重影響到涉世未深的初中學生的判斷力。所以歷史教師要確保學生接收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師要對歷史知識蘊藏的感情因素進行深度挖掘,對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歷史知識和思想教育的同時進行。
三、豐富學生的歷史課外活動,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主旋律,借助歷史教材這個可靠載體能夠向學生灌輸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人文氣質,提升整體素質。除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也要利用好課外活動這一輔助形式。教師組織符合教育規律的課外活動,創立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學習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到北京參觀升國旗儀式、游覽天安門,讓學生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感受國家的威嚴,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堅韌不屈。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建立愛國主義情感,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四、建立探究式學習方式,加強愛國主義情感體驗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所以讓學生建立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歷史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契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培養他們關注社會關愛生命的人文主義精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鄉土歷史為學生建立歷史學科的探究式學習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具體的材料。學生可以通過最為熟悉的鄉土歷史去探究它與民族史、世界史之間的關聯,深度發掘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傳統,增強自身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使得愛國主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作為年輕一代的初中學生,思維和眼界都要更開闊,歷史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緊貼時代發展的脈搏,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教學始終。
參考文獻:
[1]李玉剛.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感[J].學周刊,2012,7(36):154.
[2]熊 芳.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9(4).
[3]李 芳.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