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要】目的 總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分析6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超聲檢查資料。結果 Logistic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獨立因素有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血壓等。結論 多種因素可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注重對高危因素的控制,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關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3..02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結合患者資料,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期間接收的60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頸部動脈超聲檢查,對頸內斑塊形成以及穩定性斑塊做出判斷[1-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為:①不同分組對應的危險因素;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單因素分析。
1.4 評價指標
當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超過1.2 mm可評價為斑塊形成。斑塊表面光滑屬于穩定性斑塊,斑塊表面粗糙為不穩定斑塊[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組基礎資料比較
穩定組和不穩定組在相關因素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單因素分析
通過多因素回顧分析,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相關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壓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
3 討 論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作為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發病率不斷增加,并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在臨床治療同時還應重視疾病的預防處理。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涉及到的危險因素較多,在預防過程中可對部分可控因素進行處理,不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會在斑塊破裂或者是血栓形成的基礎上導致急性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因而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應加以控制和預防。
綜上所述,多種因素可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從而引發缺血性腦血管病,注重對高危因素的控制能夠有效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付宏雁.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危險因素及其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影響的相關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6,(06):35-37.
[2] 李召晨,杜瑞艷,王洪娟,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06):89-93.
[3] 生曉娜,楊 揚,張曉煒,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及PAPP-A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5,19(05):402-405.
[4] 黎紅華,陳洪漢,周 佩,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0(3):166-169.
[5] 崔可飛,盧 宏.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的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57-58.
[6] 郭夏青,盧 宏.血清組織蛋白酶K、胱抑素C水平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關系[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8(2):269-271.
[7] 伍麗紅,王繼陽,程立山,等.應用頸動脈超聲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6,3(1):22-23.
[8] 曾憲卿,何 俊,張晨輝,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8-異前列腺素F2α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相關性[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4,22(10):746-750.
[9] 裘麗紅,李武艷,李曉娜,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穩定性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8):27-29.
[10] 冉 青,郭 琦.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表面形態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8):105-106.
[11] 武曉玲,趙 瑾,遲路湘.影響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流體力學因素研究進展[J].微循環學雜志,2005,15(4):97-99.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