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春梅
摘 要:一堂有效的歷史課,首先要有一個有效的導入,導入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而筆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種實用、快捷、有效的導入方法——挖掘教材資源有效導入新課。
關鍵詞:挖掘教材;有效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新課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有利用視屏、音樂創設情境、有利用圖片吸引學生、有講故事設置懸念等等。無論哪種導入,只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新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那就是一個有效的導入。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種實用、快捷、有效的導入方法——挖掘教材資源有效導入新課。教材是師生共有的學習資源,它蘊含了豐富的信息,下面我將簡單闡述挖掘教材資源進行有效導入的方法。
一、發現“眼睛”的美——利用課文標題簡潔導入新課
有人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之窗,那么標題就是文章的靈魂。歷史教材中每一課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標題,文章標題或者是對本節課主要內容的概括,或者是對本節課所屬歷史階段基本歷史特征的描述。采用分析標題的方法導入新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
例如《太平天國運動》一課,老師可以抓住“太平天國”四個字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天平天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度?現代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敢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利用這個方式,很容易就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會激發他們對于太平天國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簡單、順利、有效的進行了新課的導入。再如《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一課,可以用問題導入法,“課文中的‘大一統事業是誰指導完成的呢?”“大一統與中央集權制度是什么樣一種關系?”“中央集權制度又是指什么?它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通過層層設問可以達到幾個目的:其一,使學生對標題印象深刻,后面兩課也是對中央集權這一問題的繼續和深化,記住這個名稱還是十分必要的。其二,可以檢查學生預習工作的完成狀況。其三,層層設問,既提出本課要講述的主要問題,又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基于這三個目的,導入就有價值也有效。
二、重視“軀干”的觀察和引用——挖掘教材正文靈活導入新課
課文的標題若是“眼睛”,那么正文就是“軀干”,它由許多不同的結構組成,每個結構都有它相應的功能,結構不同,但功能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篇課文的正文內容都十分豐富,它有文字材料、圖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等等,有效的利用教材這些資源,靈活進行導入,也別有一翻風味。
例如《五四愛國運動》一課,學生初中已有接觸,基本史實已有,基于此便可利用教材正文中的四幅插圖:圖1:“德國占領青島,在信號山麓巖壁刻上飛鷹國徽;日本占領青島后,刻‘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字樣于其上。”圖2:“蝎子政策”;圖3:“北京學生齊集天安門”;圖4:“5月7日,上海各界兩萬余人召開國民大會,聲援北京學生”。請學生仔細觀察四幅圖片,說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思考回答完之后,教師不急于評價和指正,給學生留下一個疑惑的空間,到底是不是這樣的關系呢?帶著這種疑惑很容易集中精力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再如《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其中正文有段小字材料:“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者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者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列寧”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這段材料,分析它有幾層含義,接著用簡單的設問“直接過渡是怎樣的探索?為什么要放棄?”“如何利用資本主義作為中間環節進行過渡?它是正確的道路嗎?”對學生進行引導,順利進入新課。該課還可利用一個表格進行導入(見表1),指導學生觀察表格中1913—1925年糧食作物耕種面積和糧食作物產量有怎樣的變化?再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1925年以后會一直處于增長的趨勢嗎?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導入新課,還可以培養學生解讀表格的能力。(表1)
三、重拾“腳印”的價值——善用課后資源巧妙導入新課
岳麓版教材的課后資源一般包括了知識鏈接、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以及自我測評幾個部分,這些資源就像“腳印”一樣對正文進行各種補充說明、擴展訓練。由于課堂時間的緊湊,這些資源有時會被我們遺忘或是一語帶過,它們的價值并沒有完全體現,今天我還要談談如何善用課后資源,巧妙導入新課,重拾“腳印”的價值。
例如《五四愛國運動》課后的知識鏈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該段材料簡單介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中國參與一戰的情況。課前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該段材料,尤其是指導學生閱讀這句:“協約國承諾,戰爭勝利后取消中德條約及一些列強在華的特權。”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終。既然協約國獲得了勝利,那么他們是否兌現了當初對中國的承諾呢?由此設疑導入新課,既介紹了五四的背景,又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巧妙的進入新課。
再如《挑戰教皇的權威》導入可以從課后“解析與探究”入手。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材料一:“羅馬天主教會鼓吹‘因行稱義的修道信條。所謂因行稱義,是指一個基督徒靠其行事修為而成為符合上帝意愿的義人,靈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須絕色棄欲、積功行善,諸如持齋、守貞、安貧、乞食、忍讓、施舍、服從教會、遵守教規、購買贖罪券等……”設問:“從這段材料看,當時當一個天主教徒容易嗎?如果你是一名天主教徒,你會購買贖罪券嗎?”通過閱讀設問,鼓勵學生討論回答,活躍課堂,進而導入新課。
現在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時代,多媒體的教學可以更加生動豐富,可是這一切最終還是以教材為主,教材中有非常豐富的素材和資源,我們應當盡力挖掘,用教材資源使我們的導入有效、讓我們的課堂高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