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常態背景下,城市發展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城市規劃作為城市轉型升級中的關鍵環節,面臨著一定機遇和挑戰。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城市規劃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目前如何看待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發展機遇和轉變,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就對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新空間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常態;城市規劃;新空間
在新常態的趨勢下,城市規劃只有積極創新規劃模式、規劃理念,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規劃方案、規劃目標。當然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要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深入研究和努力學習,加深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掌握及社會改革的認知,適當完善自己的能力結構與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面臨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發展變化。
一、新常態下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
新常態下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主要可從如下兩點進行分析:一是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挑戰。各城市在產業結構方面有所不同,要想實現新常態下的城市規劃,必須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積極轉變城市產業結構的發展形式,適當升級轉型產業結構,實現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人才和技術的創新,只有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及目標,加大科技的投入,創新發展技術,積極推動現代化教育,才能滿足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由于人們的消費需求有所增加,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逐漸成為城市規劃的重點任務,這也使城市規劃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二是互聯網時代的挑戰。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21世紀已經成為大數據時代,網絡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而城市是連接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綜合體,新常態下的城市規劃面臨全新的挑戰。所以目前新常態下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與數據接軌,借助互聯網進行科學合理地安排,使城市規劃更好地服務于人們,豐富人們的生活,實現城市的和諧發展。
二、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新空間分析
第一,注重互聯網+的規劃發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城市規劃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和交通,對互聯網+的模式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滲透提供了便利條件。網購的快速發展不僅能改革創新我國的經濟模式,還能重塑城市網絡及城市關系,如“淘寶村”的發展。對于信息傳輸緩慢且交通不便的部分地區,利用網絡來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城市規劃類型,進而滿足城市規劃的創新思維及中國經濟的發展。總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能為城市規劃提供準確科學的數據分析,豐富城市規劃的內容,還能更好地監督城市規劃,加快城市規劃步伐,實現城市的轉型升級,為城市規劃科學性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加強綠色生態的發展。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借閱、低碳、生態、綠色等相關概念不僅是現代化社會的熱詞,也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由于當前涌現出許多基于綠色生態的規劃類型,所以國家將綠色生態作為城市規劃的新類型,更為關注開發的強度、功能的布局、空間的形態、設施的配置等,綜合考量環境、氣候、土地、水資源與能源的循環利用,達到預期的發展目標。綠色城市作為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要科學規劃綠色生態城區,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為試點,適當開展綠色城區的規劃。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綠色生態城區過程中,應該對城市規劃所需具備的空間形態加以分析,綜合考慮水資源重復利用、土地、氣候、環境等,加強人們居住環境與大自然的融合,促進人們生活品質和城市規劃質量的提升。
第三,加大存量空間規劃的力度。相較于傳統的增量空間,存量空間的規劃工作更具復雜性,必須要相關人員制定更加科學與詳細的規劃計劃及方案,包括人們出行方式的改革、城市交通方式的改革、工業儲藏用地的重復利用、歷史文物產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人們居住環境的改善等。通常利用和改造舊的儲藏用地及工廠,有利于優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城市布局,促進城市功能與服務質量的提高。現階段,國家越來越重視人們居住環境的改善,而在城市規劃的趨勢下,政府可借助行政政策對其加以控制與引導,以居住專項規劃為依據,適當完善改革方案,為人們營造優質舒適的居住環境。另外,一個城市的規劃發展與當地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密切相關,所以在新常態下開展城市規劃工作時,必須要緊密結合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嚴格遵循相關的規劃原則,有效滿足歷史文化保護的要求,科學規劃城市,為城市的發展注入獨特的風土人情。
第四,鄉村空間的規劃發展。我國是以農耕文明作為文化根基,只有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將鄉村和城市、農業和工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謀劃,加強城鄉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產業發展、要素配置、規劃布局等方面的融合發展,才能很好地解決城市發展問題。如何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建設規劃“美麗鄉村”,已經發展為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廣闊天地。雖然行業內越來越注重鄉村規劃,但鄉村與城市存在明顯的不同,需要差別化的設計方法與規劃對策,將城鄉空間與環境特色差異化相互融合,促進城鄉的一體化發展。同時在鄉村規劃工作中,應該盡量立足于原有的形態,嚴禁按照城市規劃的方法來覆蓋鄉村規劃,積極尊重村民的意愿,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與生產條件。
三、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學科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經濟新常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城市的發展方式,對城市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常態下的城市規劃在存量空間規劃、互聯網+課題、綠色生態類型等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相關人員在具體規劃工作中,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了解人們的需求,始終保持多元化規劃的精神,更好地推動城市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亭燦.淺論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新空間[J].建材與裝飾,2017,(23):89-90.
[2]黃劍鋒,陸林.空間生產視角下的旅游地空間研究范式轉型——基于空間涌現性的空間研究新范式[J].地理科學,2015,35(01):47-55.
[3]宋桐慶,朱喜鋼,宋偉軒.城市新空間——商業公共空間系統[J].城市規劃,2012,36(05):66-71+78.
[4]王德起,鐘順昌.城市發展新空間及其現實驅動:觀察遠郊工業區[J].改革,2016,(09):33-47.
作者簡介:
張慧琴(1982.02.24—),女,漢族,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本科學歷、碩士研究生學位,講師,城鎮規劃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