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蕓蕓
一、沙坡頭區城鄉教育的差距
沙坡頭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靠近沙漠,屬半干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春暖遲、秋涼早、夏熱短、冬寒長,風大沙多,干旱少雨。經濟條件依靠自然條件比重很大。這種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產方式,造成了底子薄,城鄉差距比較大的現實。
就教育來說,城鄉教育的差距制約了農村師資力量的發展,如科學合理的機制和政策缺乏,發展機會少,工作、生活條件差,使得人才流失嚴重,教師回流困難。更重要的是,現行體制下各級政府間財力資源與義務教育責任不對稱、公共財政投入不足、義務教育經費來源不穩定,經費主渠道得不到保證等現實情況,都導致中小學師資普遍存在短缺和老齡化的問題。
二、應對城鄉教育差距的新思路
1.辦具有農村特色的教育
討論城鄉教育差異的解決之道,由政府出臺政策、采取措施來縮小差距似乎是最為常見的思路。由于我們的關注潛在地帶有某種問題視域的片面性,這往往使得我們的主流話語中掩蓋了那些不在我們視野之內的問題的特殊性,鄉村教育問題正是在此掩蓋之中”。
換言之,與實際農村生活脫節的教育,成為了農村在以城市為參照系不斷改變自己的原因,然而,由于實際條件,跟不上城市,農村的孩子被要求接受與城市孩子相同的知識,卻一方面無法得到與城市孩子相同的學習條件和升學機會,另一方面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受過農村教育的學生“種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小學畢業一頭牛,初中畢業一把鋤,高中畢業到處游”,他們面臨的就是“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正如石中英先生在《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中指出:“‘學校知識與農村生活是沒有什么太大關聯的,因而學與不學,學多學少,與將來的生活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如此想來,‘輟學在‘我們看來是‘自毀前程,在‘他們看來,‘退學卻正是為了‘尋找前程?!?/p>
或許,正如劉鐵芳在《守望教育》中所闡述的“對于一個以‘三農(農村、農業、農民)為主要成分的國家來說,沒有富于特色的適宜的鄉村教育模式及相關政策傾斜,應該不只是一種遺憾”。在城鄉差異在短期內無法消除的現階段,政府“統籌城鄉資源”的政策僅能對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無法有效地解決現有的農村教育與農村生活現實脫節的問題,而后者比前者更為嚴重,也更是鄉村教育問題的癥結。
因此,我認為辦具有農村特色的教育不是指要用這種教育取代現有的教育,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補充,為那些因為無法適應現有的教育模式和內容、產生厭學情緒的學生提供另一種選擇,吸納不適合現有教育的學生,為他們成人成才提供另一種社會階梯。
2.建立師資資源數據庫,柔性引進師資
柔性引進人才,也稱人才租賃,是人才流動的一種形式。在中國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人才使用機制的探索。而本文所指的柔性引進師資,是指用人單位通過與教師及教師所在單位簽訂一定期限的人才租賃協議,由教師為用人單位提供一定的服務,并獲得相應的報酬的人才使用機制。這種教師的引進方式被引進的教師不遷戶口,不轉編制,不影響教師在原單位的工資待遇,同時享有農村基礎教育教師的工資福利和其他權利。而這個想法是建立在師資資源共享的數據庫技術之上的。
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思路,可以結合如下背景考慮:
一方面,面對農村師資短缺,政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在實踐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以最常見的措施“支教”為例,許多地方為了顯示對“支教”工作的支持力度,往往將“支教”工作當做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支教”卻沒有將支教工作落到實處,“支教”工作歡送儀式后,具體“支教”工作情況如何開展、實際效果如何就不再過問。此外,單位委派去執行“支教”工作的教師不是本學校的精英教師,往往是本校教職工中的“老、弱、病、殘”。更有甚者一些學校將“支教”工作作為懲罰教師的手段,使“支教”工作“變味走樣”。
另一方面,與農村中小學教師短缺形成鮮明對比,城市中小學教師相對過剩,存在嚴重超編現象。一是條件好、待遇高的城市學校,往往人滿為患,教師人員嚴重超編;二是條件差、生源差的城市學校,隨著城市適齡入學兒童的減少,使這部分學校招生量銳減,從而使學校教師過剩。從整體上看,城市中小學教師素質較高,工作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教師學歷層次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學歷層次。城市中小學教師的嚴重超編,造成了教師資源的閑置、積壓與浪費。而每年涌向社會的大批師范類畢業生,也為農村中小學柔性引進教師提供了可供引進的師資,只是在現行的農村中小學人事管理制度下,害怕一旦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將永無翻身之日,對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望而卻步。
換言之,以租賃合同行事的柔性引進教師措施,可以將城市現有的過剩師資利用起來,也可以打消畢業生的后顧之憂,因為柔性引進的教師不轉戶口、檔案,不受當地人事管理制度的約束,是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的一個可以嘗試的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