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張學芳 劉明源 殷甫祥
【摘 要】生態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履行主體責任,培育生態公民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本文本文分析了生態公民的養成的必要性,從完善法律法規、整合教育資源、注重生態實踐、優化市場配置等四個方面提出了促進生態公民養成的機制,以期為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公民;養成機制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人類社會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其實質是要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個體之間良性互動、相融共生、循環集約、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形態,它的出現預示著人類從此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將在思想觀念、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遷和全方位的轉型。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由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人口數量過度膨脹,加上部分公民不良的消費行為及生活方式,地球環境的承載能力已達極限,人類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威脅和挑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投入,更加需要每個有責任心的公民的大力支持和全方位參與。培養具有強烈責任感和高度文明意識的生態公民,是生態文明視野下解決生態困境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根本途徑。
1 生態公民的內涵及其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生態公民”指能夠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其核心理念與基本目標,依法享有生態環境權利和承擔生態環境義務,其中也表現為具有參與生態環境管理事務并擔任公職資格的人。[2]生態文明與生態公民作為人類歷史和文明形態演進的必然產物,兩者同為時代智慧的結晶,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一方面,沒有生態公民的養成,就無法推動工業文明社會向生態文明轉變;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的發展為生態公民的培育提供了基礎和平臺,二者之間互相影響、彼此促進。生態文明不可能自發形成,它需要具有生態文明意識且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生態公民的不斷努力和自覺追求才能形成。培育生態公民的最終落腳點就是通過公民的積極參與,從點和面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實現人與自然兩者的和諧。
2 生態公民養成的必要性分析
2.1 生態公民養成是確立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必然要求
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全方位貫穿,必需依靠和發揮生態公民的主體作用。生態公民是推動國家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實踐主體、推動經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生產實踐主體和推動社會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活實踐主體[3],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水平如何,將最終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只有當社會公民通過法律規范、道德品格、行為模式等多方面的培育成功轉變成生態公民后,才能夠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主動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生態公民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既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選擇,也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
2.2 生態公民養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建設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4]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從一維的社會經濟繁榮轉向三維的財富、健康、文明的復合生態繁榮,研究對象從以物和事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致力追求和實現“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公民具有科學的生態理念和良好的生態素質,在日常生活注重節約資源、低碳環保,從源頭削減污染,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實現可持續發展。
2.3 生態公民養成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任務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緊密相連,美麗中國承載著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建設美麗中國,必須貫徹生態文明要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和居住人口快速增長,少部分公民的不良習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越來越大,污染環境、過度消費、浪費資源等破壞行為普遍存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并不平坦,根本原因是由于國人的生態文明意識還不高。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具有科學生態文明理念,并在實踐中加以貫徹的生態公民的大力支持,只有“人人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實際行動去保護我們的家園,山清水秀、壯美秀麗的美麗中國夢才能夠早日變為現實。
3 生態公民養成的實施路徑
影響生態公民養成的因素是多樣的,如何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教育、公眾參與等多種手段,健全利于生態公民養成的動力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生態良性發展的必然路徑。生態公民養成不是自發的過程,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建立“法制保障、社會教育、公眾參與、市場配置”的模式,構建有利于生態公民培育的中國特色路徑。
3.1 完善法律法規,突出權利和義務,為生態公民養成創造法制保障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政府主動轉變職能,建立系統、完善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明確公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合理界定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實現相關的利益群體的關系,從而為公民的行為提供法律依據,為生態公民培育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社會氛圍。
我國環境法制建設起步較晚,現有環境保護法律10件、資源保護法律20件、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環保規章數百件、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環保法規和規章700余件,已經初步形成生態環境法律框架,環境保護主要領域基本有法可依。但是,我國在生態立法和執法中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立法內容有欠缺,某些領域還存在空白;現有的法律與實際不符,修訂時間滯后;著重保護,強調公民的環境義務,忽略公民應該享有的環境權利。生態型政府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廣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加快生態文明的實現進程。endprint
3.2 整合教育資源,提高生態意識,為生態公民養成打好文化基礎
生態公民的養成需要通過潛移默化的生態教育,掌握必需的知識,提高生態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踐行生態化生活方式,自覺做生態文明的示范者、生態理念的傳播者、生態美德的倡導者、生態文化的弘揚者、生態形象的塑造者。[5]教育能夠為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礎,公眾只有接受教育,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才能夠將生態意識轉化到日常行為中。借鑒公民教育系統設計,生態公民教育可以利用學校、非政府組織、大眾傳媒等多種渠道構建一個系統的教育體系。
學校教育是培養生態公民很重要的途徑,將生態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開設生態保護課程,普及生態知識,培育青少年生態道德,促進受教育對象從小就具有較高的生態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非政府環保組織開展宣傳教育、環保公益、環保維權、國際交流等活動,提高公民的環境和生態素養,為培養生態公民起到了促進作用。大眾傳媒在營造生態環境保護氛圍中也應發揮其重要作用,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微信、微博等手段廣泛宣傳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增強人們對建設綠色家園的責任感,讓公民感受到生態生活離他們很近,讓生態生活成為公眾的日常生活方式。
3.3 注重生態實踐,拓寬參與渠道,為生態公民養成提供實踐平臺
生態實踐檢驗生態公民養成效果的重要環節,是人類解決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時的一種“自我救贖”。一個合格的生態公民除了具有良好的生態意識外,還應積極參與生態實踐,在參與過程中獲得對自身角色的深層認知與體驗,不斷增強主體意識,提高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能力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具有非政府強制、非市場推動和自我促進等優勢,能夠起到集中民智、調動積極性、化解矛盾、監督政府、轉變市場等多種作用,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公民生態實踐的活動不僅包括公民個體的生態環境行為、與生態保護相關的生態經濟和生態文化活動,還包括參與政府環境決策、監督政府環境管理的生態政治行為。政府一方面要完善公眾參與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擴大公眾參與的覆蓋面,讓公眾有更多的機會介入到政府、企業的環境決策、管理和監督中;另一方面,要打造更多的參與平臺,進一步降低公民參與生態實踐的成本,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3.4 優化市場配置,計算環境成本,為生態公民養成增加經濟手段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自然資源的價格不僅由生產成本、使用成本、稅收與利潤等部分組成,還應包含環境成本,現有的資源定價機制未充分考慮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外部環境污染成本,資源定價機制還不盡合理,價格整體偏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需關系、資源稀缺和不可再生性、環境污染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將環境成本納入資源總價,實行總量控制和排污收費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和促進公眾轉變生活模式上的導向作用,避免資源使用者和產污者將治理成本轉嫁給社會,使公民能夠主動自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為生態公民的培育增加經濟調節手段。
生態文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致力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遵守自然規律,不能以超越環境承載力、破壞環境質量為代價。人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人,解決也必須依靠每個成員的力量,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性決定了生態公民養成的必要性。生態公民成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主體既是歷史的選擇,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全面的配套和保障措施促進生態公民的養成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黃愛寶.生態型政府構建與生態公民養成的互動方式[J]. 南京社會科學,2007(5):79-85.
[3]徐梓淇.論生態公民及其培育[D].上海:復旦大學,2013,82-83.
[4]陳家剛.生態文明與協商民主[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2):82-86.
[5]王中華.生態公民的內涵解析及價值追尋[J].輕工科技,2017(3):142-143.endprint